深秋時節,河北獻縣商林鄉禮村一片綠油油的田地里,老鄉們正在忙著搶收“白瓷娃娃”蘿卜。拔蘿卜、砍纓子、清洗、打包、裝車,當天,這些水靈靈的蘿卜就會運到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走上京城百姓的餐桌。
這片田地屬于一家合作社,負責人曲廣喜今年40歲,2014年流轉了300多畝地,先后種植過普通玉米、秋葵等,但都沒賺錢。今年,他在北京新發地蔬菜市場考察時,發現蘿卜非常受歡迎,而且獻縣本地還沒有規模種植,就根據土壤沙性、水源充足的優勢,8月中旬試種了70畝優質蘿卜。
由于精細管理,科學種植,10月上旬,曲廣喜的蘿卜喜獲豐收。他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產蘿卜1.5萬斤左右,試種的70畝蘿卜,保守估算要收獲500噸。半月前蘿卜批發價格每公斤在1元至2元之間,現在行情下調,每公斤在0.8元至1元之間。“每公斤只要不低于0.4元,我就賺錢!”曲廣喜欣喜地說。
曲廣喜說,蘿卜產業還帶動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收獲現場,拔蘿卜、砍纓子、洗菜、打包、裝車、運輸等環節都需要人。所有工人都是本村及附近村的農民。“這些鄉親都五十歲以上了,太重的力氣活干不了,出門不能太遠,他們就跟我一起賺點兒錢。”
“拔了蘿卜,就種小麥。明年合作社還要擴大種植規模,我計劃每天梯次種上10畝,共計200畝左右。等到收獲的時候,每天都能有新鮮的‘白瓷娃娃’上市。”曲廣喜躊躇滿志地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