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再動員、再部署、再出發。”近日,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全面推進期中期評估會議如期舉行,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場評估,更希望院所在評估中發現問題、校準方向,以更好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賀信精神,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工程深入實施。
2013年1月,中國農科院啟動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按照試點探索、全面推進、跨越發展3個階段分步實施、梯次推進。
5年多來,中國農科院大力改革創新,共獲得國家科技獎勵34項,同比增長22%,其中一等獎獲獎數量占農業領域獎項1/3。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88篇,其中2017年發表24篇,比2013年創新工程啟動之初增長167%。農作物新品種、植物新品種權、新農藥、新肥料、新獸藥、國家標準、發明專利等各項成果都呈現較大增幅。先后啟動南方稻米重金屬污染防控、種植業綠色增產增效集成創新、農業科技走出去協同創新與集成示范等20項協同創新任務。
改革開放已走過四十年歷程,農業科技創新工程也將進一步深入推進。
重構團隊 集中力量
不久前舉行的2018中國農業科技發展高峰論壇發布,“‘十字花科作物功能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熱點前沿的貢獻度、影響度和引領度均居全球*。” “日曬高溫覆膜法”防治韭蛆技術位列2017中國十大新技術之一。
這兩項“頂天”和“立地”的成果均出自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王曉武帶領蔬菜分子設計育種團隊經過長達6年的研究,破解了白菜類和甘藍類蔬菜作物馴化的秘密。2016年,《自然—遺傳》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環節涉及了大量的基因組數據分析。“我們探索的方向都是蕓薹屬作物自己獨有的特異性問題,分析過程中沒有現成的工具,很多都是‘無人區’,這意味著每一步都是新研發的工作,需要開發新的算法。”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程鋒說。
同樣的,蔬菜蟲害防控團隊首席科學家張友軍研究員在創新工程的支持下,研制的日曬高溫覆膜防治韭蛆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毒韭菜”問題。團隊用簡單實用的技術,對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和農民遇到的難題、百姓關切的問題給出科學回應。
由于體制機制原因,我國農業科研工作單打獨斗的現象較為普遍。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農科院將33個研究所原有的1026個課題組,按照學科體系優化整合為331個科研團隊,圍繞學科方向開展長期穩定的科學研究,有效解決了科研力量分散、重復等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農科院要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國家農業重大需求、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實施創新工程后,農科院進一步明確了農業科研國家隊的定位,院所發展更加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創新團隊可以根據產業需求和國際前沿,及時論證設立研究任務,開展儲備性、應急性、公益性研究,從技術需求中探究科學問題,從科學結論中明晰技術路徑,較好地避免了科研工作與產業需求的脫節,避免了科研滯后于生產的問題。上述兩支團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因為農業科研的長周期性,很多正在從事的研究可能五年、十年以后才能發揮出它的作用。但必須肯定的是,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為農業科研添了一把火,催生了成果的產出。”中國農科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表示。
凝練重大科研方向
通過實施創新工程,凝聚優勢科研力量,中國農科院改變了“大科研、小作坊”的現象,為培育農業重大成果奠定了基礎。
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劉春明說,“通過創新工程引領,作科所組織9支創新團隊對小麥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60年成果進行總結,成果申報獲得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這是該獎項設立以來我國農業領域*獲此殊榮。”
為推進全國小麥育種和生產水平全面提升,這支團隊通過在全國設立的12個小麥分中心和全國性項目實施平臺,將創制的優異材料和育種新方法主動、無償地提供給全國所有單位;通過抓兩頭(新材料和新方法、生產技術集成)、帶中間(新品種培育)的工作模式,有力地推動了全國小麥育種和生產水平的全面提高。
為集中力量培育重大成果,農科院還探索建立了持續穩定支持的經費資助機制。在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黃三文看來,“持續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為基因組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后盾。4年來,我們在創新工程支持下,實現了邊組建、邊科研、邊出成果。”
有了“外援”的注入,基因組所做強內功,強化自身在基因組學等前沿學科的產出,2017~2018年兩年間在《自然》《科學》《細胞》等*期刊發表文章5篇,提升了我國農業基因組的國際地位。
唐華俊介紹,在創新工程支持下,中國農科院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農作物強雜交優勢利用與新品種創制、綠色超級稻培育、動物重大疫病流行機制與疫苗研制等方向已達到世界前列甚至領先地位。基因編輯、植物工廠、無人機農業應用、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動植物疫病防控、畜禽健康養殖、生物防治等方向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或處于平行地位。
談起在創新工程中成長起來的人才,36歲的程鋒正是其中一位:獲2015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6年農業部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青年基金。
“院里、所里都給了我很多幫助和支持,我才取得了一些有限的成果。團隊首席王曉武老師在研究上給予我很多指導,也給了我很大的自由。團隊里分工協作得很好,工作效率也高,成果是團隊共同努力獲得的。”程鋒說。
再思考 再出發
和張合成一樣,唐華俊為本次評估定的基調也是“找問題、提建議”。事實上,經過過去3年試點探索和2年全面推進,創新工程激發了創新活力,提高了創新效率,農科院各項科研產出呈現量質雙升的良好態勢。
然而,農業科研工作者并沒有停下思考:在創新工程支持下,按照新時代新要求,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大部署,下一步創新之路該怎么走?
唐華俊表示,對照習近平總書記賀信和兩院院士大會講話要求,中國農科院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科研布局和重點研究方向還不能完全覆蓋新時代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科技需求,質量興農、綠色發展等方面研究力量相對較弱;重大成果產出和有效供給能力有待提高;領軍型人才缺乏,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人才短缺;引領帶動作用還需進一步增強,全國農業科技聯合攻關能力不強。
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坦陳:“棉花種質資源相對缺乏,我們在資源創新方面有點放松。”他已經嘗試了兩種方式來解決。同時他還規劃了一幅藍圖:力爭用5~10年,建成500萬~1000萬畝、產能60萬~120萬噸,達到或超越澳棉水平的高質量棉花生產基地,推動新疆乃至我國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研究所應該順應時代新設置哪些新興的、前沿的、交叉的學科?”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孫日飛思考著,“我國‘菜籃子’量已足夠,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們所創新團隊將進行兩個大方向的調整,其中蔬菜營養與品質研究是未來重點要做的。”
如何讓油更好、花更美、地更肥、農民更富?“在油菜綠色全產業鏈生產技術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油菜油用、花用、菜用、飼用、肥用、蜜用等六大功能,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美好新生活,積極推進油菜與鄉村一二三產業的全面融合發展。”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長廖伯壽表示。
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將進入改革深水區。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