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臨近,“中國網店*村”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江東街道青巖劉村,又到了一年中*忙碌的時候。在這里,平均每秒鐘就能成交33單網購交易,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商品從村里發往全球各地。
青巖劉,戶籍人口1700余人,卻有著4000多家電商。土生土長的本地村民馬樟良,是村里3萬多名電商從業人員之一。在這里,人們可能不知道馬樟良,但一定聽說過他創立的電商品牌——陶煲王。一臺電腦一根網線,不僅改變了農民馬樟良的命運,更為鄉村創業創新注入活力。
青巖街58號,是馬樟良自建的農居房,也是陶煲王的展示店。走進1樓展廳,700余種陶瓷煲、茶餐具琳瑯滿目。在展廳一角,馬樟良一手刷著手機直播軟件,一手握著鼠標。
“我快50歲了,但在青巖劉做電商,不得不緊跟年輕人的思路。*不改變,就有可能落后。”馬樟良說,*近公司正致力于內容營銷,通過邀請“網紅”來直播美食制作,推介餐具新品。談起這幾年在青巖劉做電商的經歷,“變”是馬樟良提及頻率*多的詞。
*近,陶煲王把營銷陣地從電商平臺向社交網絡平臺轉變,不僅建立起自己的社群,有了一批固定“粉絲”,其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平均每篇閱讀量破萬,“抖音”短視頻的“粉絲”數量也已達到4萬。目前,陶煲王的日均成交訂單有2000多個,年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
而在“觸網”之前,馬樟良和許多義烏農民一樣種過田、擺過攤、全國各地跑過市場,直到1997年才在義烏小商品市場買下攤位,做起陶瓷玻璃餐具生意。
真正的改變在2010年。那時青巖劉電商發展一片火熱,兩名來自義烏工商學院的大學生租下馬樟良家一層樓房,帶來兩臺電腦就做起了生意。“每天訂單不斷,物流車輛進進出出。”這讓他看到了電商的廣闊前景。
青巖劉村還專門為從實體轉向線上的村民、商戶,開設免費課程,組織電商沙龍,從基本的電商知識到拍照、運營、包裝等都有專人教學。馬樟良從鍵盤打字開始學習,積累了信心和經驗,下定決心從線下向網上轉型,成立公司,組建起一支40人的電商運營團隊。憑借多年線下經營的資源優勢和專業的網絡營銷和推廣,他的網店迅速積累了人氣。眼下,馬樟良正著力打造以消費體驗為主的線下實體展示平臺,通過網上線下聯動的方式,提高品牌競爭力。
夜晚,馬樟良還會到青巖劉黨群服務中心坐坐,繼續參加村里的電商沙龍,和年輕人互加微信,深入交流。“這兩年,電商的競爭更激烈,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教訓,或許可以少走些彎路。”他說,政策好、服務好、抱團發展的傳統,一直是青巖劉電商發展的優勢。
“我們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迎接各地電商人才,期待孵化出更多像陶煲王這樣的成熟電商企業。”青巖劉村黨支部書記毛勝平說,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去年,青巖劉電商銷售額已經突破60億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萬余元。今年,村里新建了電商雙創孵化中心,并謀劃建造學生公寓、擴大倉儲用地,為入駐電商提供更優質便捷的服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