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江蘇南京萬科、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政府和興化市缸顧鄉東羅村村集體三方攜手,在全國首創“工商資本+地方政府+村集體”模式,以碧水東羅項目為“試驗田”,打造新時代新農村新樣本,探路可復制的鄉村振興“東羅模式”。從此,東羅這個只有400多戶、千余人的蘇中小村勇擔新使命,踏上新征程。
僅一年多,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發生了巨變——金秋的東羅,叢叢蘆葦搖曳生姿,小橋流水恬靜祥和,金黃玉米掛滿屋前,彩色稻田斑斕如畫……前來調研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秦中春評價:“在東羅,看見了碧水鄉愁的現實樣本。透過‘東羅模式’,看到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美好明天。”
先行先試 打通綠色發展“兩座山”
“里下河地區遍地水鄉,但要論變化之大,咱排*個!”東羅村黨總支書記羅寶田說。過去一年,村民服務中心、東羅大禮堂、“東羅秋實”展覽館、鄉村大食堂、特色老街、農耕體驗園等項目陸續建成,東羅村“脫胎換骨”,成了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田園鄉村。前不久,村里舉辦首屆中國農民節慶祝活動,碧水東羅美景“盛開”在數萬游客的“朋友圈”。
水鄉巨變,源于發展模式的重大創新。“選擇東羅,就是看中東羅村的‘普通’。這塊‘試驗田’成功了,就可能推廣復制‘萬頃良田’。”南京萬科副總經理管欣說,碧水東羅項目承載萬科深度參與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使命。與以往“資本下鄉”不同,此番萬科牽手東羅,并不打算“賺快錢”,而是穩扎穩打,先闖出一條路,在探路過程中再去發掘增長點。
萬科在東羅沒有大拆大建,也不搞人造景點,而是先期投入解決污水處理、河道整治、農村改廁等“不見效益”的基礎設施。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鴻雁這樣評價:“這不是工商資本與鄉村資源的簡單疊加,而是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化學效應’。”
“萬科利用周邊垛田花海生態資源,通過專業化建設和優質客戶資源導入,實現村與村、城與鄉資源互補、優勢互動,從而打破美麗鄉村‘潮汐現象’瓶頸,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間的通道。” 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院長王思明說。
以用為主 一塘一屋都考慮實際用途
碧水東羅建設中,有一個術語叫“針灸式”改造。村頭大禮堂年久失修,營建團隊在里面打上鋼筋骨架,對外立面進行“微整形”,歷史外觀不變,門頭上的五星紅旗、太陽光芒和三面紅旗都還在,功能卻變成現代化鄉村客廳。村民食堂、村史館前身是空置危房,老莊臺變成農民服務中心,廁所還在原址但已換了“乾坤”……在東羅村,建設改造用的不是“推土機”而是“繡花針”。
“萬科的老本行就是蓋房子,推倒重建很簡單,但修舊如舊才能保住水鄉原味,才是村民熟悉的那個東羅村。”營建團隊負責人姚俊說,碧水東羅景觀打造中堅持以用為主,一草一木一塘一屋都考慮實際用途。團隊每做一件事都要思考:給村莊村民帶來了什么?
采訪中,三件事讓記者印象尤為深刻。一是萬科精心打造“云垛”高端民宿,同時鼓勵村民自己辦民宿,共享生態環境“紅利”。二是他們專門設一個“水上集市”,村民吃不掉的蔬菜魚蝦全部賣到鄉村食堂來。三是東羅的《鄉村文明公約》里不是“禁止”什么,而是“希望”怎樣做。“我們始終謹記:碧水東羅的主人,不是萬科,而是村民。”管欣說。
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說,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像萬科這樣的高端團隊,通過項目培養新型農民,用工業理念改造農業發展,用城市文明與鄉村文化對接,共同參與來解決鄉村落后的問題,共同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東羅讓他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范本”。
由點擴面 共筑高質量發展“一個夢”
地方政府、社會資本、村集體和村民各方主體權、責、利如何對等統一?怎樣形成可持續、可推廣的復制模式?黨建引領作用如何發揮?……10月14日,在東羅舉辦的“江蘇鄉村振興圓桌峰會”一開場,萬科方面就向滿座“三農”專家開出一長串“問題清單”。
這些問題的求解在當下尤為迫切。從“房地產開發商”升級“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是新時代的“萬科夢”。彼時,興化被列入國家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放飛鄉村振興的夢想。夢與夢的交集,萬科與東羅結成命運共同體,碧水東羅就是雙方筑夢新起點。
一年來,夢想一點一點照進現實。鄉村振興重點是產業興旺。萬科邀請臺灣知名農業推廣團隊,推出“八十八倉”特色農產品創意品牌,今年銷售破百萬元。在東羅,村民可通過村集體入股,也可在三產崗位就業,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
村子變美了,變富了,人氣也更旺了。*近,村民晏德貴家的兩層小樓又加蓋了一層改造成民宿,外出打工的子女回來幫忙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來到這里逐夢。興化城里姑娘卜玥如今是東羅村史館講解員,碧水東羅營建團隊中一半以上都是本地青年。
“在興化鄉村振興實踐當中,東羅村有條件先發先至。”興化市委書記李衛國說,東羅周邊坐擁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垛田花海”,將被打造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目的地、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區,以及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區。今年,碧水東羅成功入圍中國*美村鎮。
“東羅實踐”引起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關注研究。省農業農村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邵紅寧說,要注重將市場機制與政府管理機制、農村社會運行機制相結合,既富企業又富農民,協同發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總編輯李栓科建議,擴種這塊“試驗田”,探求出可持續的鄉村振興“東羅模式”,由點擴面,復制推廣。
“鄉村振興全國‘一盤棋’,東羅就是國家戰略棋盤上的‘馬前卒’!”秦中春感嘆,如今,這枚至關重要的“卒子”已“過河”,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東羅模式”的創新探索更有價值,別具意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