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的母親河——烏江,其干流流經遵義市播州區7個鄉鎮,綿延57公里,為沿線留下了燦爛的歷史文化,更幫助當地群眾打造了“烏江魚”等品牌,成為年產量達2萬多噸的產業。然而,在帶來豐厚財富的同時,一江清水早已不堪重負。今年,一場網箱養殖的大清理在黔北大地轟轟烈烈地展開,漁民紛紛轉產上岸,箱拆除,魚搬家,人改行……下定決心要還母親河以清澈面容。
說起自己在烏江河上養魚的歷史,養殖戶朱正文的思緒回到了2009年。過去,朱正文家就住在遵義市播州區的烏江邊上。由于建設構皮灘水電站,他家的老房子被征收了,喜愛釣魚的朱正文就決定將愛好與生計結合起來,帶著一家人從岸上搬到了烏江庫區,開始了漁民生活。
朱正文:剛開始養魚的時候,河邊水清亮,人可以喝。
朱正文“下水”之時,庫區已經聚集了一批來自湖南及重慶等地的養殖戶,他們將投餌式網箱養殖技術帶進了播州區。高產出高收益的養殖方式,吸引了眾多群眾參與其中,使得這一水域成為了播州區主要水產品產業基地。
和其他漁民一樣,朱正文也采用了網箱養殖技術,在庫區布起了網箱,又為自己和子女搭建了住房,還有堆放魚飼料的倉庫,開始了漁民生涯。至今,朱正文的孫子朱光權仍記得每年夏天,他都穿著小背心小短褲,奔跑嬉戲于各個網箱間的場景。
朱光權:養魚的特別多,網箱連起來一直走上去都可以走很遠很遠,一眼看不到頭,像海一樣。
網箱養殖發展的背后帶來的是漁民的高回報。朱正文說,每年的6月到10月是魚的銷售旺季,每天前來拉魚的客商車輛能排到百米開外,養殖戶家家燈火通明,各種交易聲響徹水面,熱鬧非凡。
然而,在網箱養殖產業帶來繁榮的背后,生態隱患卻越來越明顯。由于養殖歷史長、規模大,加上烏江庫區水域涉及三市五縣區共同管理,沒有統一的庫區綜合管理機構,過去能直接飲用的烏江水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朱正文說,自己也記不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不能“靠水吃水”。
朱正文:網箱越來越多,網箱上還喂狗,人吃、住、垃圾都在網箱上,污染嚴重,水變黑了,不能喝那個水了,都是外面拉水。
人類活動是加劇烏江水質變化的因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投放飼料過多帶來的危害。為了追求效益,網箱養殖戶肆意增加飼料投放量,導致魚排泄物增多,這才是造成烏江污染的罪魁禍首。
為了還烏江一江清水,2017年,播州區就進一步加大了網箱養殖的規范管理,堅決取締無證養殖和超面積養殖行為。今年4月,播州區更是做出了全面完成網箱取締工作的決定,并安排網箱整治專項資金8000多萬元,確保工作高效有序推進。
播州區水產站站長周南雁:從2017年開始,播州區就把超面積違規養殖的網箱養魚全部撤除。今年根據要求,在5月15日以前,對現有的有證核發的網箱養魚全部撤除。在13日凌晨2時,基本的網箱全部上岸撤除,15日通過市環保、農委的驗收。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播州區以雷霆之勢,全面完成了網箱拆除任務。然而,漁民“洗腳”上岸后,生計又該怎么辦?曾經的“烏江魚”品牌又將何去何從?
為配合烏江網箱拆除工作,幫助網箱養殖戶更好的轉產上岸,早在2017年2月,播州區就在全省范圍內*引進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通過人工干預迫使水體在池塘內循環流動,在固定的流水池中“圈養”吃食性魚類,有效收集魚類的排泄物和殘剩的飼料,將其變為瓜果、花卉等陸生植物的高效有機肥,從而實現養殖廢水零排放。網箱拆除后,和魚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朱正文和兒子朱大生帶著存魚上了岸,發展起池塘循環養魚。
朱大生:這5個池子的魚都是我從烏江帶上來的,大概有6萬多斤,魚對新環境慢慢適應了。
目前,播州區已將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在烏江鎮、鴨溪鎮、樂山鎮鋪開。同時,還大力發展“流水養魚”和“稻+魚”等模式,對網箱養殖進行“分流”,既解決了轉產上岸的漁民的就業問題,又能保證魚的供給、保障“烏江魚”的品牌。
取締網箱養殖只是播州區開展烏江水環境治理的其中一環,播州區副區長付康介紹,圍繞治污、治水、清潔家園行動,全面管控烏江流域面源污染還將有序推進。
付康:下一步播州區將進一步完善漁民轉產上岸的扶持方案,大力發展池塘循環水養殖和流水養殖,切實加大對漁民的扶持補貼,確保漁民轉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終保住烏江一河清水。
如今,年逾古稀的朱正文時不時的還會來到兒子的池塘循環養魚基地看一看。聽著魚兒們歡騰的跳動聲,愛魚的朱正文內心很平靜。他說,盡管網箱拆除后給他家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損失,但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烏江恢復到過去能喝水捕蝦的階段,他就心滿意足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