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農村法治建設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是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農業農村法治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經驗?下一步如何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駕護航?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近日,我們專訪了農業農村部法規司司長宗錦耀。
農業農村法治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提問: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法治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請您介紹一下。
宗錦耀: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農村法治建設,在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作出明確部署和戰略安排,在立法、執法、普法、守法各環節加強領導,推動農業農村法治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40年來,農業農村法治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領域不斷拓寬,力度不斷加大,質量不斷提升,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農業法為核心的農業農村法律體系逐步構建。截至目前,農業領域共有法律15部、行政法規29部、部門規章148部,涵蓋農業基本法、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業生產資料管理、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業支持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等主要內容的農業農村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農業農村治理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些法律法規將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舉措和改革成果法定化,穩定和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鞏固了農業基礎地位,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維護農村和諧穩定、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綜合執法為重點的農業行政執法體系基本建立。農業執法體系經歷了一個執法機構從無到有、執法力量從弱到強、執法范圍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截至目前,全國有30個省區市開展了農業綜合執法工作,共成立2458個縣級、286個市級農業綜合執法機構,縣級覆蓋率達到99%,初步形成了上下貫通、運行有效的農業綜合執法體系。農業執法已經涉及種子、農藥、獸藥、肥料、飼料、動植物檢疫、漁政漁港監督、農機監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等20多個領域,基本實現了農業農村各行業的全覆蓋。
以尊法守法為基礎的農業農村法治文化日益形成。持之以恒地制定實施農業農村系統普法七個五年規劃,健全完善普法五年規劃與年度計劃相結合、日常宣傳與主題宣傳相結合、面向農民與抓好重點對象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實現農業農村普法教育點面結合、突出重點、全面推進。通過多種形式的普法宣傳活動,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推動法治實踐,在農業農村系統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濃厚氛圍,為建設法治鄉村營造良好環境。
將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法律化制度化
提問:改革開放40年來,農業農村部在農業農村法治建設的實踐中積累了許多彌足珍貴的經驗。可否跟我們分享一下這些經驗?
宗錦耀:我把這些經驗概括為“四個堅持”。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適時將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法律化制度化。改革開放40年來,黨中央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出臺了一系列符合我國國情、符合廣大農民意愿、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的重大決策。農業農村法治建設的一項基本任務,就是適時把黨的農業農村基本方針政策法律化、制度化,使農業農村法治建設的進程同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進程相適應,維護和保障黨的方針政策的長期穩定性。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主要表現為:一是依法維護農民群眾的基本權利。1991年國務院制定的《農民承擔費用和勞務管理條例》,對于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財產權益起到了積極作用。2002年修訂的《農業法》設專章對“農民權益保護”作了全面規定。近年來制修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種子法》《農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也都針對農民群眾的權益保護作出了明確規定。二是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2006年出臺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有效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三是嚴厲打擊各類坑農害農違法行為。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以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為抓手,每年查處農資和農產品違法案件5萬余起,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十多億元。
三是堅持推進改革創新,不斷破除農業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2000年出臺的《種子法》,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對種子生產經營和管理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是取消了原《種子管理條例》關于“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單位組織經營”的做法,改為種子企業生產經營什么種子、如何生產經營,由市場供需和企業自主決定;二是按照“政企分開、事企分開”的原則,規定“農業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參與和從事種子生產、經營活動;種子生產經營機構不得參與和從事種子行政管理工作”。2015年,新修訂的《種子法》改革了品種審定制度,建立了品種登記制度,進一步體現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
四是堅持立足國情和借鑒國外經驗相結合,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的農業農村法律制度。一方面,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充分尊重基層創造和農民首創精神,注重總結本土農業農村法治資源和實踐經驗。比如,2002年出臺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在全面總結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經驗的基礎上,以法律形式賦予了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對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和成熟做法。2004年出臺的《獸藥管理條例》確立了新獸藥研制試驗安全性評價制度、獸藥生物制品批簽發管理制度、獸藥用藥記錄管理制度和不良反應報告制度等一系列與國際接軌的獸藥管理制度;2017年修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借鑒發達國家有關合作社聯盟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建立了合作社聯合社運行制度。
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提問:下一步如何推進農業農村法治建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開創農業法治建設新局面,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駕護航?
宗錦耀:農業農村法治建設的總體思路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依法治農、依法興農、依法護農,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為主線,以加強立法協調、加強執法監督、加強普法宣傳、加強法律服務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農村法治建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是要增強法治思維。做好新時代農業農村法治工作,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重心是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思想上需要盡快從注重農業法治建設向注重農業農村法治建設轉變,從注重依靠政策促進向注重依靠政策和法治共同促進轉變,從注重產業發展保障向注重產業發展和農民權益協同保障轉變。
二是要健全法律體系。當前*急需*迫切是要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農業綠色發展、鄉村建設治理等領域的立法建設,積極推進鄉村振興促進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制修訂,同時加強配套規章制度建設,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
三是要推進行政執法。要進一步創新農業行政執法體制,大力推進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推動農業行政執法更加規范高效。各地要按照中央關于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要求,全面整合農業系統執法隊伍,理順職責分工,強化條件保障,堅持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加快構建“權責明晰、上下貫通、指揮順暢、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體系。
四是要加強普法宣傳。嚴格落實普法責任制,加大“七五”普法規劃落實力度,切實做到“誰執法誰普法”“誰主管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將普法融入農業農村管理、農業行政執法和農村公共服務的各環節和全過程,強化廣大干部依法辦事能力和農民群眾依法維權意識。
五是要建設法治隊伍。全面推進農業農村法治建設,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農村法治工作隊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