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楊翼德趕回日報社參加完區里舉辦的記者節活動后,忙不迭往會場外走。
除了記者,楊翼德現在還有另一個身份——重慶市綦江區扶歡鎮插旗村“*書記”。幾天的陰雨后,天氣終于放晴,讓他心里輕松不少。前幾天天氣不好,他幫村里貧困戶在電商平臺賣出的米,一直沒有發貨,客戶來過好幾個電話催了。他要趕回村里招呼大家趕緊把米曬出來。
兩個多月前到任后,幫貧困戶賣米是他目前“*看重”的事之一。“一是答應了鄉親的事,做到才能取信于民;二是賣米是村里的農產品*‘觸網’銷售,搞成功了自己的宏偉計劃才能順利推進。”楊翼德說。
重慶市綦江區插旗村離城區約一小時車程。聽名字就知道,村里的地勢“抬頭仰望是山,低頭俯視是山,極目遠眺還是山”,*海拔230米,*海拔980米,5.4平方公里的一個小村落,海拔落差達700多米,村中*用的一塊平地,面積不足100畝。村里戶籍人口1390人,但是留在村上的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人,經濟條件好一些的村民,紛紛選擇在扶歡、三江、蓋石等地買房,搬出了大山,外面有實力的業主卻又不愿意到山上發展。
惡劣的地理條件,根本不利于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這讓甫至村里的楊翼德愁上眉頭,“過去當記者,看到很多村特色產業發展風生水起。現在到農村工作,想做點事,卻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9月30日,楊翼德到插旗村一組動員貧困戶敖體斌改造危房,遇到敖體斌正在割稻子。“等我把稻谷收了賣成錢再說哦!”敖體斌答復道。楊翼德一打聽,敖體斌種了10多畝稻田,背到鎮上去,每斤米賣兩塊五,*可以賣兩塊七。
“賣是好賣,就是背起累。*背個百把斤,來回一趟半天就除脫了。”敖體斌告訴楊翼德,自己的田地勢高,海拔八九百米,要國慶節后才能割完。“我種的都是優質稻,生長周期長,無病害,不需要打農藥。每年栽秧子時,我還要買幾十個鴨子放養在田頭,稻鴨共生。”
“要不我幫你賣米吧!早點賣完早點起房子。”楊翼德對敖體斌說。媒體出身的楊翼德知道,這樣的生態大米,其實可以賣出更高的價。很快,一個想法在楊翼德腦海里誕生:從賣米開始,試試能不能把村里現有的優質農產品直接賣進城里。
楊翼德回到村里跟村支部和村委會一班人一合計:干!集體成立合作社,以每斤3塊收購村民的高山生態大米。農民每斤可以多賣3至5角,送到村辦公室就行。他又回到“娘家”綦江日報社求助,領導爽快地答應幫忙。10月中旬,綦江日報社“周末去哪兒”欄目推出一期視頻節目,專題宣傳插旗的特色農產品。10月19日,插旗村扶貧大米在報社的紅螞蟻商城上線銷售,每斤售價三塊五。
質優價廉、生態綠色,插旗村的大米迅速得到消費者認可,10天時間賣了1000多斤。
但問題緊隨而來。收的米沒有包裝,都是一個背心口袋裝十斤這樣送,運輸極為不便。10月24日,楊翼德將*批600斤米送到城區,卻被掛破兩袋,遂兩袋并成一袋,成了590斤。不足10斤那袋,只好提回家自己消費了。
“這種賣法可不行。”楊翼德反思到,一是必須要有包裝,二是要有品牌。
現在,楊翼德請廣告公司設計的包裝正在印制中。他的想法是,今后有了包裝,簡裝大米每斤賣四塊五,精品包裝10斤大米配一點紫薯、綠豆、紅棗、玉米瓣等,將“生態”二字宣傳到位,將養生的理念注入進去,每盒定價98元。
“至于商標,我們已經拿到‘獅口饞’‘溱州土貨’兩個商標注冊申請受理書。”楊翼德說,插旗村山上還有40畝核桃、30畝枇杷、30畝血橙、200畝蜂糖李、100群蜜蜂、300只山羊,以后,這些大山中的土貨都會有牌子。
合作社不直接參與生產環節,而是承擔唱響品牌,把大山中的寶貝賣到城市的任務。同時,要嚴格把控質量關,鼓勵農戶擴大規模生產。這樣,農戶收入增加積極性提高了,合作社也為村集體增加了收入。
“通過賣米,我覺得找到了一條適合插旗村產業發展的路子。”楊翼德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