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論春夏秋冬,只要你走進江西樂平市蔬菜大棚,但見花色斑斕品種繁多,筆直的黃瓜、扁圓的葫蘆、紫色的長茄、算珠樣的紅蘿卜、晶瑩剔透的西紅柿……琳瑯滿目。由此,不得不說說樂平蔬菜大棚“五代”的變遷。
雖說樂平種菜歷史悠久,但在隆冬嘗鮮也不容易。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蔬菜公社坎上鄉,有人摸索著建了幾個竹木拱棚。從此,樂平蔬菜有了“*代”大棚“身份證”。秋延后辣椒、茄子、西葫蘆趕在了元旦、春節期間上市,竹木大棚溫室蔬菜種植也成了樂平菜農致富的“金鑰匙”,每畝年收入超過了4000元。回想起當年的竹木蔬菜大棚,種菜“老把式”陳明浪說:“那時沒有經驗,就是自己摸索著弄。先買回長條的竹竿子接起來,再折成半圓形插在地里,用鐵絲把每個半圓的竹板連接起來,上面罩上塑料布,再把棚子固定好就可以了。”“早期的大棚*只有1.5米,站在里面*的地方都直不起腰來,得彎著腰在棚里干活。”作為菜鄉的“老把式”,菜農老彭頗有感慨地說。
竹木大棚穩固性較差,經不住大風侵襲,使用壽命也不長。為增強棚體結構強度,樂平人以強鎂替代了竹木,以無滴膜、防蟲網、低腳圍裙、地膜覆蓋改進了反季節蔬菜栽培技術,不但在寒冷的冬季吃上了時鮮蔬菜,在炎熱的夏季也照樣解決了蔬菜的淡季供應,實現了時鮮蔬菜的周年供應,帶動了樂平市蔬菜批發大市場的繁榮,并于1995年躋身于國家農業部鮮活農產品定點批發市場的鮮活農產品信息采集中心之列。
陳明浪說:“以前一到數九天,大棚里就結冰,春節前黃瓜也下不來。用了強鎂大棚,就是下大雪,溫度也比竹木大棚里面溫度高。隨著品種改良和技術提升,一年種兩茬,一茬秋后,一茬早春,一季采摘量比以前一年的產量還多。”
1999年,樂平在江西省率先建立了省內*的蔬菜科學研究所,并建立了兩座連棟式溫室大棚,全鋼架立柱式結構,無土栽培模式,再配上二氧化碳氣體釋放機等先進設備,使樂平蔬菜進入了科學試驗、標準化生產階段。如今,樂平市委、市政府把目光盯在了凈化“菜籃子”、提高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上,決心讓更多的放心菜、健康菜走進千家萬戶,并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無公害標準化蔬菜生產。看著深受其益的“三代大棚”,一些老菜農深感生活變化之大,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雖說大棚蔬菜產量提升了,質量有了保障,但在引領菜農致富上卻還意猶未盡。針對露天蔬菜栽培效益低下,畝平均效益不到5000元的蔬菜產業發展狀況,2004年,樂平市先后多批次組織市鄉村三級人員赴山東壽光、安徽和縣考察,開始了全市蔬菜產業的升級,蔬菜大棚換起了“第四代”身份證,引進新技術,引進新模式,發展設施蔬菜,率先在鎮橋、樂港、后港等近郊鄉鎮建起了壽光冬暖大棚、和縣鋼架大棚。
大棚揮出大手筆,華榮燈、王曼麗等種植能手在這“第四代大棚”里做足了“精雕細琢”奔小康的錦繡文章。一鉆進菜農老黃的溫室大棚,暖烘烘的氣息撲面而來,翠綠的菜椒已經有半個拳頭大小,嫩嫩的煞是可愛。他現在三個大棚,一個種菜椒,兩個種黃瓜,刨出了致富的“金磚”,實現了奔小康的夢想。談起這些變化,老黃說:“現在的大棚,平均高度3米左右,從圓棚到坡棚,從手動到自動,從每分地年收入1000元到現在3000多元,大棚越來越現代化了,種大棚蔬菜就是抱了個‘聚寶盆’。”
傳統的溫室大棚發展已經不能持續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隨著綠色蔬菜、節能減排的需要,智能光伏溫室大棚成為樂平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大棚主體由溫室骨架構成,頂部安裝太陽能光伏供電組件,不僅能滿足發電需求,也不影響溫室內部農作物的光照需求。智能溫室大棚有效降低了用電成本,而且還提高溫室運行效率,使得溫室發展更近一步。
近年來,樂平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園區作為加快農業轉型提升、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突出促進農民增收主題,完善發展機制,創新經營方式,推動園區建設取得良好成效,帶動了全市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目前,樂平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面積49999.9畝,已開工建設面積10058畝,流轉土地11058畝,從業人員568人。園區現有各類農產品產業基地8個,涉及農產品16種;進園企業8個,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個,景德鎮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個,樂平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個,涉及的農產品156種;參與其中的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18家,輻射帶動效果明顯,形成了集生態農業、休閑觀光、采摘品嘗以及農業科技為一體的綜合發展態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