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天邊小城奔富路——新疆且末縣脫貧攻堅紀實
天邊小城奔富路——新疆且末縣脫貧攻堅紀實
農業網   時間:2018/11/16 14:18:00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402

  這是一條充滿挑戰,卻讓人自豪堅定的奮進之路;這是一條用真情融匯而成,通向人民群眾心坎里的幸福之路……

  且末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南部,全縣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場;總人口10.2萬,由維、漢、回等20個民族構成,其中少數民族占73%、漢族占27%,是巴州脫貧攻堅重點縣,全州38個貧困村中且末縣占15個,脫貧任務非常艱巨。

  確保“*扶貧、*脫貧,不能落下一個民族,不能漏掉一戶人。”面對時代和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且末縣委、縣政府聚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在“天邊小城”吹響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

  立下愚公志誓拔貧窮根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立下的‘軍令狀’,是我們每位黨員干部的神圣職責和莊嚴使命。全縣各族黨員干部只有橫下一條心,咬定目標,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扶貧措施,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緊進度,才能迎難而上,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2018年新年伊始,且末縣委書記徐凱在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會議上擲地有聲,向全縣各族黨員干部發出了動員令。

  然而,在沙漠深處打贏脫貧攻堅戰,僅憑熱情是遠遠不夠的。且末立足自身優勢,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歷史使命感,*出擊,戰而能勝。

  非常階段,非常責任,超常發力——且末縣委、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出征,先后主持召開扶貧政策學習和工作研究會議達50余次,相繼出臺《且末縣“十三五”脫貧攻堅戰規劃》《推進“一棗二蒜三畜四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等系列重要文件,向貧困宣戰。

  且末縣委緊盯“六個*”,在全縣建立“縣、鄉、村、隊”四級脫貧攻堅體系,把1075名干部納入扶貧隊伍,增設一名縣委副書記專職抓扶貧,38名縣級領導全部包鄉包村,4個深度貧困鄉鎮配備4名專職扶貧副書記。全縣黨組織抓黨建促脫貧,127個駐村工作隊694名駐村干部堅守一線。全縣2394名干部組建798個“三人小分隊”,全部深入基層一線,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全面摸清有資有勞、有資無勞、有勞無資、無資無勞貧困戶具體情況,制訂一戶多策幫扶方案,*發力,用辛苦努力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產業作先鋒打通致富路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且末縣委經過反復調研論證認為,且末綠洲區位獨特,水土條件好,晝夜溫差大,幾乎無工業污染,是難得的一塊生態凈土,完全具備生產有機農產品的條件。而這些不可復制的先天優勢缺乏清晰的戰略和產業引領,紅棗等特色農產品的高品質優勢沒有轉化為效益優勢。謀定而后動,2017年新年*天,且末十一屆縣委二次全體會議確定了有機綠洲發展戰略,大力推進“一棗二蒜三畜四特色的優勢主導產業”。

  打通全產業鏈各個環節,才能真正為貧困群眾謀劃一條產業脫貧之路。且末各級黨政首先狠抓紅棗種植“*車間”,聘請*的紅棗專家指導紅棗種植各個環節,對全縣各族黨員干部進行分批輪訓,深入棗園實地舉辦200多期培訓班,全縣各族黨員干部人人學技術,催著農民學,帶著農民干。通過每周一國旗下的宣講、農牧民夜校、干部入戶走訪、田間地頭手把手教、召開“家庭會議”等契機,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寧愿苦干,不要苦熬”的觀念。同時,制定《紅棗管理規程》和棗園投入負面清單,與南京國環合作,推進有機棗園認證,全面確保了紅棗“*車間”品質。

  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對貧困人口的組織作用。將全縣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全程監督落實紅棗種植“五統一”,抱團抵御市場風險。

  成立龍頭企業,開拓市場銷售渠道。成立小宛有機農產品公司,由政府牽頭,帶隊組團,深入北上廣、河北唐山對接市場,舉辦多場紅棗推介會,通過展示推介且末綠色有機優質農產品,幫助棗農打開市場和銷路,搭建起從種植到流通和消費全產業鏈的綠色通道,加快推動紅棗產業向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邁進。

  2017年,開秤收棗以來,縣委、縣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引領紅棗銷售進入良性循環,讓棗農吃上了定心丸。“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讓貧困戶更多分享價值鏈增值收益。

  兩年多的實踐,且末紅棗成功突圍,全面實現優質優價,貧困戶依靠紅棗人均收入達到了6000元左右。

  且末是半農半牧地區,深度貧困鄉村多集中在牧區,為打贏牧區脫貧攻堅戰,實施易地搬遷和生態補償,從2012年起高標準建設3個集中搬遷點,完成1650戶牧民易地搬遷和游牧民定居,引導和鼓勵搬遷人口發展山區畜牧與農區畜牧業相結合,突破低成本圈舍和低成本飼草料瓶頸,組建昆侖畜牧龍頭企業,依然按照全產業鏈推進畜牧特色產業,逐步夯實畜牧業脫貧致富路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16年以來,該縣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產業、手工藝品制作等開展貧困人口職業技能培訓3720余人;開發扶貧特設崗687個,貧困勞動力903人實現穩定就業,1822人靈活就業。落實社會保障兜底,將1444戶3720名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納入低保。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今年49歲的艾麥爾江·達吾提是該縣英吾斯塘鄉英吾斯塘村的村民,原來日子過得緊緊巴巴。2017年,他積極響應該縣實施的有機綠洲發展戰略,在縣、鄉紅棗技術專家和鄉村干部的幫助鼓勵下,積極申報15畝有機紅棗園,當年他種植的有機紅棗純收入就達到7.5萬元。今年他家的紅棗還未采收完,已被小宛公司訂購一空。賺到錢的艾麥爾江·達吾提日子過得比蜜還甜。

  “黨的好政策讓我們一家過上了好日子,我要好好種紅棗,用我的實際行動感恩黨,回報黨,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艾麥爾江·達吾提說。

  喀吾力·拜杜拉是該縣庫拉木勒克鄉庫拉木勒克村的貧困戶,一年的收入只夠一家人填飽肚子。2014年他們一家4口人從牧區山上搬遷到庫拉木勒克鄉牧民定居點生活,黨的扶貧政策讓他家住上了漂亮寬敞明亮的抗震安居房,孩子上學有了保障。這兩年鄉里發展旅游產業,讓他看到了致富門路,在鄉干部的動員下,他發揮自己會養羊制作烤肉的特長,在昆侖古村旅游景點和村民合伙建了5個蒙古包,做起了承攬游客并售賣烤肉等美食的生意。

  “以前在山上放羊,我家一年的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搬下山后,在黨的好政策引領下,2016年5月開始,我在旅游景區賣烤肉,5個月純收入2萬多元,2017年純收入3萬多元。今年從5月到現在,我家的純收入已達到了5萬余元。明年我還想再建幾個蒙古包,加大游客的承載力,同時在豐富菜品、提升餐飲品質上下功夫,力爭明年純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喀吾力·拜杜拉說。

  發展優勢特色林果產業、帶領山區牧民群眾依山傍水發展特色旅游業,且末縣在帶領各族人民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下一個群眾。

  如今,漫步在且末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一條條整潔寬闊的柏油路,沿街桑榆林立郁郁蔥蔥,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鱗次櫛比,商業街熱鬧繁華,居民小區大氣溫馨,鄉村安居富民房漂亮整齊,生動展現了“大漠之南·昆侖山下·天邊小城·玉都且末”的獨有神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ishiyu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