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國信孔雀養殖專業合作社領辦人袁裕忠由建筑行業轉行孔雀養殖,帶領社員從事藍孔雀孵化、繁育、養殖、標本制作、信息咨詢和技術服務等業務,自主研發用孔雀羽毛制成的各式工藝品,帶動成員125戶,戶均收入6萬多元,相比其他養殖戶增收20%左右。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河橫村漢土家庭農場農場主孫飛,大學畢業后返鄉當農民,與揚州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同試驗水稻分別與鴨、鲇魚、甲魚、錦鯉、泥鰍、龍蝦等共作的6種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在全區示范帶動150多人,推廣稻田生態立體種養3000余畝,平均畝收益增加2000多元。39歲的無錫市錫山區先鋒家庭農場農場主于永軍,2001年從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返鄉,扎根花卉、苗木種植,先后獲得9項專利技術,創辦江蘇省*家庭農場,積極開展農技推廣,幫助周邊農戶增收致富,每年開展各類農技培訓班20余次,培訓農民1500余人次。
近年來,全省農村創業創新如火如荼,返鄉下鄉人員在廣袤農村大地領辦創辦了一大批充滿活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催生了一大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建設了一大批集聚發展的創業創新載體。這些曾經的農民工、退伍轉業軍人、大學生、城鎮工商業者等已然成為江蘇鄉村振興的重要生力軍。
木屋、小院依山而建,一幢幢民宿黛瓦青磚,每到周末,位于宜興市湖父鎮洑西村的籬笆驛站常常“一房難求”,這是100多農戶以住房入股打造的連鎖民宿。
籬笆驛站起步于倒閉村辦茶廠的5間廠房。2005年,企業會計出身的黃亞云聽說家鄉有個茶廠要賣,覺得湖父生態優美,游客絡繹不絕,便想在此開個農家樂。2012年,在鎮政府幫助下,黃亞云借鑒連鎖酒店經營模式,動員家中有閑置老房的村民自愿加盟,開始了籬笆驛站鄉村連鎖品牌的營造:所有加盟的農家樂統一使用“籬笆驛站”品牌標識,統一裝修、統一經營、依次編號,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的現代連鎖企業運營模式,采取“裸租、合伙、代管”等多種形式,使存量資產得到有效開發利用。
為了利用好村里荒廢的山地,黃亞云按照“公司+基地+農戶+市場”模式成立了大地春農產品合作社。147戶農民聯合起來,采取土地入股、農莊溢價收購的方法,融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生產經營服務。農家樂升級版,又進一步促進了當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園藝處了解到,今年以來,江蘇省休閑農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前三季度全省新增休閑農業園區景點(包括農家樂)500余個,總數超過9000個;游客接待量突破1.8億人次;綜合收入超過460億元,同比增30%。
休閑農業,使得原本沉睡的資源變成資本。而農村電商這一近年來興起的新業態,則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家門口掙到了更多錢。
走進如皋市如城街道顧莊生態園的“花名堂”,店主劉小飛正忙著給天南海北的客戶打包快遞,店里擺滿了各類微型盆景。“我們網站每天訪問量超過5000多人次,訂貨2000多盆。”在公司電商部的辦公桌上,除了各種盆栽樣品,就是厚厚一沓快遞單據。劉小飛大學畢業后跟著父母做起花卉、苗木生意,成了村里*個大學生花匠。他無意中發現,大眾化小微盆景正成為消費新時尚,且小巧玲瓏、運輸方便,適宜網購。
網上花木盆景賣家很多,怎樣讓“花名堂”更有競爭力?劉小飛推出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的增值服務,每個產品上貼有二維碼,客戶掃一掃就能獲取養護知識。“花名堂”還構建了“基地+線下實體門店+線上互聯網平臺+體驗式園藝中心”的生產銷售體系,帶動周邊100多家農戶種植以及50多名殘疾人從事蟠扎工作。
江蘇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主任徐茂介紹,江蘇省電子商務向農業領域全面滲透,通過整合分散的資源、要素和需求,深刻改變著農產品流通營銷方式,有力促進了農民創業就業增收,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的有效途徑。各地依托優勢產業打造特色網店,一批具有地域優勢特色的農產品,比如沭陽苗木、豐縣蘋果、高郵咸鴨蛋等,網上營銷規模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電商和特色產業融合還催生一批農業電商集聚區,全省已培育特色農產品專業村(社)2343個,創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25個,累計創建省級農業電子商務示范基地261家,淘寶村數量位居全國前三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