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將于2021年基本完成,當前進度已經過半。目前多數省份自行組織開展了省級改革試點,還主動定制了一些“自選動作”。不少地方成立了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首批已獲得“身份證”。今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更好地發揮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等作用。
改革讓集體經濟不再“看得見、摸不著”,這是近來不少拿到分紅的農民的感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事關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一件大事,涉及3.44萬億元賬面資產和66.9億畝集體土地、事關6億農村人口和2.87億農業轉移人口福祉。當前,其*重要環節股份合作制改革進度過半,將于2021年基本完成。
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誕生
“龍塘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今天正式成立啦!”近日,在村民代表的掌聲中,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宣告誕生。江西省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會議后,龍塘村全面啟動社員身份確認、代表推選、股權設置與量化等工作。當天的成立大會通過了合作社章程,選舉了首屆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合作社首任理事長劉羅添表示,將全面發展集體經濟,增加社員收入。
比龍塘村力度大、起步早的還有很多。北京市昌平區北店嘉園社區利用村集體土地的征地補償款,投資興建了北店時代廣場,集體成員每人每年有近2萬元的商場租金分紅。廣東佛山南海區村組兩級集體經濟組織股東人均分紅5473元,約占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成。2017年,全國完成改革的集體經濟組織實現股金分紅411億元,成員股東人均分紅315元,農民群眾在改革中有了更多獲得感。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當前,城鎮化快速發展,人口在城鄉間大量流動,農村集體資產如果底數不清、權屬不明、監管不嚴,就可能造成資產“跑冒滴漏”、農民失語失權。城鄉融合進一步加快,但如果集體經濟沒有順暢的運行機制,鄉村振興就缺乏必要的資源支撐。因此,中央決定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民群眾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真正參與者和受益者。
今年10月,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組成6個督導組,赴12個省份開展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督導調研。督導顯示,各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目前,天津、四川、新疆等18個省區市以縣為單位開展省級改革試點,共確定266個省級試點縣。吉林、安徽、江西等13個省份以村為單位開展省級改革試點,共確定3850個省級試點村。
在抓好中央確定的改革試點基礎上,多數省份自行組織開展了省級改革試點。一些地區除了完成“規定動作”外,還主動定制了一些“自選動作”,浙江省全域消除經濟薄弱村、江蘇省探索實行村民委員會事務和集體經濟事務相分離、山東省開展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
因地制宜確定成員權益
“按照中央要求,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要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時間已經近半。”中央農辦副主任韓俊說,各地要因地制宜、壓茬推進。對于集體經濟比較薄弱的村組,重點是全面開展清產核資、全面開展成員身份確認,加強集體資產財務管理,探索農民變股東的有效途徑。在充分尊重成員意見的基礎上,確定改革的時間表,能改盡改。對于城中村、城郊村和經濟發達村,要在完成清產核資、成員確認等工作的基礎上,加快資產折股量化,建立健全新型集體經濟組織。
在一些地方的試點中,很多農民群眾關心特定群體有無份額?福建省閩侯縣的做法是,本村婦女出嫁到其他村,在嫁入地已經取得集體收益分配權,基準日前將本人戶口遷回的,不確認為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嫁入地尚未取得集體收益分配權即離婚,基準日前將本人戶口遷回的,經成員代表大會同意,可確認為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怎么確定份額,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江蘇南京市的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設置以人口股為主,對成員、資產情況復雜的村,還設立土地股、集體資產積累股等。陜西榆林市榆陽區則區分基礎股和附加股:基礎股主要設人口股和土地股,保證農民基本權益;附加股因村施策。不少地方綜合考慮承包地面積、家庭人口、勞動積累貢獻等因素,因地制宜設置人口股、家庭股、土地股等多種股份,既保證公正公平,又適度體現貢獻差距。
在地方政府指導下,由農民民主協商確認成員身份切實可行,成員身份確認的各種特殊情形和難點問題可以通過群眾民主討論解決。業內認為,要處理好一般情況和特殊情形的關系。一般情況下,集體成員身份確認,要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對集體積累的貢獻等因素,但也要考慮到特殊情形,注意保護出嫁女、入贅婿等人群的合法權利,堅決防止多數人侵犯少數人權益。
登記賦碼加速規范運行
“全省所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都要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成員身份確認,對不同類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類改革。”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于強說,對經營性資產數額較大的,將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人,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章程,按規定登記賦碼,按股份向成員分配收益;對經營性資產數額較小的,是否折股量化及開展后續改革工作,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民主協商和集體討論確定;對沒有經營性資產的,完成清產核資和成員身份確認工作后,暫時維持現狀,重點是規范資產財務管理。
近年來,隨著試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少地方成立了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不過,新成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迫切需要辦理注冊登記、取得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否則不易落實法人身份。日前,安徽鳳陽小崗村等10個新成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獲得了農業農村部頒發的登記證書,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了“身份證”。小崗村黨委*書記李錦柱告訴記者,這有助于集體經濟組織進一步規范運行,集體經濟有望進一步壯大。
首批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身份證”得來不易。2016年,中央印發的《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有集體統一經營資產的村組,特別是城中村、城郊村、經濟發達村等,應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2017年開始施行的《民法總則》賦予了集體經濟組織特別法人資格。2018年,農業農村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文件提出,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將對全國各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著手進行規范登記,并賦全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今后,有了統一身份證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僅具有法人地位,還可以開設銀行賬戶、從事經營管理活動。”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集體資產管理處處長余葵說,農業農村部門將向全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頒發登記證書。縣級農業農村管理部門負責向本轄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放登記證書,并賦統一社會信用代碼。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憑登記證到相關部門辦理公章刻制和銀行開戶等相關手續,以便發揮好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等作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