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澗縣寶華鎮兔街村委會,一排排塑料大棚整齊地建在路邊,散發出現代化農業的氣息,大棚外樹木凋零,走進大棚內卻是生機勃勃,幾名務工群眾拎著小桶正忙著采摘荷蘭豆。雖然是冬季,烤煙育苗大棚非但不“閑”著,還讓許多建檔立卡貧困戶賺到了“大錢”。
大棚不“閑”
綜合利用種荷蘭豆
寶華鎮兔街育苗點是由南澗縣中部高山基地單元煙農專業合作社籌資170萬元建設的,今年投入使用,占地36畝,共有59個標準化大棚。5月份完成烤煙育苗后,合作社積極開展大棚綜合利用項目試點,先后利用大棚閑置期開展藥材、果蔬育苗及種植,發展多元化經營。
“今年7月份,合作社綜合利用51個閑置大棚種了20畝荷蘭豆。”合作社理事長王家貴介紹了合作社開展荷蘭豆訂單種植項目的情況。
大棚不“閑”
扶貧路上助農增收
“我家入股了3000元,年底豆子賣完了合作社還給我們分紅。農閑時候我還來合作社打工,工資按天算,*可以收入80元到100元……”兔街村委會王家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華彩一邊摘荷蘭豆一邊笑呵呵地說。
據了解,在大棚多元化經營試點項目的基礎上,合作社采取“項目+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以入股分紅的方式,引導兔街村委會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與合作社簽訂入股協議,每戶入股合作社3000元,由合作社開展荷蘭豆種植,到年底荷蘭豆賣完,又將股本金和分紅款返還給農戶,并且確保做到當年入股、當年分紅,分紅收益可達20%,合作社里的勞務用工也優先聘請當地貧困戶。
52歲的李華彩家有3口人,丈夫左手落下病,做不了重活,兒子在昆明讀大學,以往家庭經濟收入靠家里的4畝烤煙和1頭牛2頭豬,一年收入不足兩萬元。“今年前前后后到合作社打工50多天,收入5000多元。”對于她的家庭來說,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大棚不“閑”
引領農戶轉變產業發展模式
“貧困戶來打工的同時還能學到標準、規范的荷蘭豆生產管理技術,從翻地、蓋膜、播種到病蟲害防治都可以應用在自家田地的種植上面……”王家貴還介紹,山區農民多以種植大麥、玉米、蠶豆等傳統作物為主,經濟收益較低,而荷蘭豆生長周期短,口感好,深受消費者喜愛,并且荷蘭豆進入采摘階段,一般2至3天就可采摘*,經濟收益較高。
在有限的條件下,農戶想要脫貧致富,必須轉變農業產業發展模式,積極探索適合市場需求的新路子。寶華鎮煙站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南澗縣高度重視大棚多元化經營試點項目,加大產業幫扶和科技幫扶力度,因地制宜引進新興產業,引領農戶解決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做精做強“項目+合作社+企業+貧困戶”發展模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