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必須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
在僅靠政府投入或市場調節難以解決的情況下,山東轉變財政支農方式,創新財政支農機制,建立財政支持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著力解決農業農村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去年12月,省委、省政府決定成立山東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為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和小微農業企業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提供貸款擔保服務,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如今山東省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工作開展得怎么樣,風險如何管控,還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近日,記者深入部分縣市進行了采訪。
架起致富橋梁,讓農戶貸款不再愁。
今年春節前,齊河鼎泰灃農業旅游示范園急需200萬元訂金訂購1000噸有機肥。由于缺少抵押物,任憑總經理孫京梅磨破了嘴跑斷了腿,沒有一家銀行愿意貸款。就在這時,剛剛成立的省農擔駐齊河辦事處的同志聽說此事找到了她,經過省農擔擔保,臘月二十七,農業銀行齊河縣支行向她發放貸款200萬元,這也是德州市*筆通過省農擔擔保發放的貸款。
通過省農擔,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不僅貸款不用抵押,融資難、融資慢的問題得到解決,而且銀行利息低、政府有貼息,還解決了貸款貴的問題。從事肉鴨養殖10年的李秀華,今年在鄒城市漢桃村流轉土地120多畝,建起25個養鴨大棚,*近省農擔幫助她申請擔保了200萬元貸款。李秀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這次200萬元貸款屬于省農擔的‘鏈富貸’,銀行執行優惠貸款利率,由于省農擔和農業龍頭企業濟寧綠源食品有限公司簽訂協議,省農擔在為我們養殖戶提供擔保的同時,綠源食品也為省農擔提供了反擔保,這樣,1.5%的擔保費就由綠源食品為我們承擔了。再加上政府也有優惠政策,我這200萬元貸款利息算下來一年只有六七萬元,通過省農擔公司給我擔保,一年就給我節省了近10萬元。”
山東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宋文旭告訴記者:“農業信貸擔保既是解決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重要途徑,也是轉變財政支農方式,創新財政支農機制的重要舉措。為全力推動農擔業務上規模,省農擔公司相繼推出了‘魯擔惠農貸’的糧食貸、棚富貸、鏈富貸、農機貸、畜牧貸、賑災貸、幫扶貸、海洋牧場貸等系列產品。截至目前,省農擔已為全省4000多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審批貸款10億元,全年將突破16億元,讓國家惠農政策惠及了更多的農戶。”
建好長效機制,讓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由于更注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成長和信用,而輕抵質押,所面臨的風險更加難以把控。對此,宋文旭表示:“要確保政策性農擔長期扶農惠農,必須打好基礎、建好制度,從根本上防控好風險。”
從成立之初,省農擔就把防控好擔保業務風險作為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堅持制度先行,建立了基本管理制度以及20個專項管理制度,覆蓋了擔保業務受理、盡調、審查、審批等各個環節。并嚴格落實風控責任,構筑業務、風控、高管“三級風控防火墻”。
在壽光市紀臺鎮政府辦公室,記者隨機抽取了一份“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災后重建貸款申請表”,建檔立卡申請人是該鎮青邱村菜農桂建。表上,申請人的“基礎信息”“經營受災信息”“資金需求信息”等一目了然,而且由村委會、鎮政府、壽光市農業局以及省農擔、農村商業銀行等多方盡調把關后簽字蓋章。
據介紹,省農擔堅持把為經營主體建檔立卡作為基礎盡調和風險防控的“*道關口”,以鄉鎮為單位,將轄區內所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經營“硬數據”和信用“軟信息”進行摸底收集,建立專屬“融資身份證”,把市場前景模糊、經營能力不夠、道德風險較高的借款主體排除在外,將信貸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截至目前,全省完成建檔立卡24989戶。
為實現既支持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做大農擔業務規模,又避免信貸擔保風險,省農擔推出的“鏈富貸”專門設置了反擔保機制,建立了“農戶+龍頭企業(基地)+擔保公司+銀行+保險”的運作模式。濟寧綠源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從祥告訴記者:“近日,我們公司的5家養殖戶獲得了省農擔擔保的1000萬元的銀行貸款,真是雪中送炭,幫了我們的大忙。同時公司也為省農擔進行了反擔保,為養殖戶辦理了保險,可以說‘鏈富貸’模式實現了多方合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更有利于促進像我們這樣的食品加工企業產業鏈的發展。”
今年以來,省農擔通過與各市、縣對接,已與全省45個農業大縣(市、區)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并設立了辦事處;積極與金融機構對接,已與58家金融機構達成合作協議,明確省農擔和政府、銀行分別按6:2:2承擔風險。
推動政策更廣落地,政銀擔三方須抱團發力。
作為一項嶄新的事業,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在探索發展的過程中,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按照國家確定的政策性定位和業務范圍、擔保額度“雙控”的要求,省農擔70%的業務要服務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而且單筆貸款額度須控制在10萬-300萬元;同時,為確保資金安全,需要對擔保項目逐筆盡調,這就必然導致擔保金額小、戶數多,工作強度大、運營成本高。
“農業信貸擔保服務重點在基層、在農村,服務對象面廣、點散、戶多,要想讓更多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更快、更好地享受到這一強農惠農政策,單靠農擔公司自身的力量是難以實現的,必須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推動。”宋文旭認為,地方政府特別是鎮村干部了解村情、熟悉農民,能更全面、更準確地摸清農業經營主體的基本情況。但是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雖然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但由于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是一項新生事物,個別地方對開展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到位,推動的積極性不夠高。
同時,盡管省農擔目前已與58家金融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但是由于農業是弱勢產業,受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影響較大,而且農村誠信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對一些失信行為缺乏有效制約和懲處,因此信貸風險較大。再加上銀行貸款利率上浮幅度受農業信貸擔保政策限制,與其資金的高成本不匹配。雖然省級層面對農業信貸擔保工作很重視、很支持,但一些基層銀行還存有顧慮。對此,已成立農擔辦事處的縣(市、區)政府專門出臺了相關獎補政策,對與省農擔公司合作、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提供擔保貸款的金融機構,根據其支農貸款額度,按一定比例每年給予一定的獎補,適當彌補其高額的涉農貸款成本,以進一步調動銀行支農貸款的積極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