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獼猴桃成熟季,記者從湖北十堰市多個獼猴桃生產基地了解到,受年初凍災影響,獼猴桃產量約減產40%。從國內情形來看,獼猴桃呈全國性減產。受此影響,今年十堰市獼猴桃價格也是一路高漲,人工種植的*每斤15元,*5元,而去年*10元6斤。
受年初凍災影響,今年全市獼猴桃減產40%。
55歲的李文榮是十堰市大川鎮浪溪村村民,2014年開始種植獼猴桃。她告訴記者,為脫貧致富,她之前種過蘿卜,但不賺錢。2014年,在當地政府號召下,她種植了10畝獼猴桃,2017年開始掛果,今年開始陸續上市。“沒想到,今年年初的一場凍災,至少讓獼猴桃減產2000多斤。”面對天災,李文榮顯得很無奈。而減產的不止李文榮一家,受今年年初大雪冰凍影響,全市所有人工種植的獼猴桃均減產。
竹山縣麻家渡鎮總兵安村有550畝已經掛果的獼猴桃,品種為“黃金果”、“紅陽”、“翠香”等高產型,也是受凍災影響較大的基地之一。負責人喻龍告訴記者,受年初凍災影響,獼猴桃平均減產40%左右,導致供不應求。但總兵安村的獼猴桃因品質較好,銷售價格一直相對固定。“現在已經沒貨了。”喻龍向記者介紹,去年這個時候只銷售了一半。
和大川、總兵安相比,張灣區西溝鄉今年獼猴桃減產相對要少一些。西溝鄉共有規模獼猴桃采摘園7個800畝,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品種,都稱得上是“大哥大”。沙洲村今年開摘的有200多畝獼猴桃,該村黨支部書記張達剛告訴記者,由于西溝地勢較低,年初凍災只有幾戶種植戶受影響。減產20%,主要是受到后期干旱的影響。
據媒體報道,今年全國大面積獼猴桃減產。其中,獼猴桃種植大省陜西減產50%以上,很多種植戶幾乎絕收。
按照市場規律,產量減少,價格必然會上漲。
十堰的獼猴桃銷售情況如何呢?記者在十堰市朝陽路青竹農貿市場看到,今年該市場水果攤的獼猴桃少了去年的“熱鬧”場景。去年這個時候,所有攤位擺滿獼猴桃,紙殼上用毛筆寫的“2元/斤”字樣十分醒目,今年獼猴桃數量比去年同期少,每斤售價在3至5元。“這些獼猴桃都是外地的,本地的今年很俏。”一位攤主告訴記者,去年這個時候,有很多小販推車售賣本地獼猴桃,*10元6斤。
在朝陽路一家超市,售賣的獼猴桃每斤3.5元,產地為福建。
那么,本地獼猴桃賣得如何?價格又如何呢?
李文榮告訴記者,近日,湖北當當旅游組織百余名游客到浪溪村采摘獼猴桃。當天,她家的獼猴桃賣了90%,每斤10元。到10月底,她家可采摘的獼猴桃已全部賣完,*便宜也在每斤5元,而去年*每斤5元。李文榮算了一筆賬,今年雖然減產2000多斤,但收入卻比去年多了近4000元。
和李文榮一樣,浪溪村村民種植的獼猴桃10月底已被游客采摘完。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張灣區西溝鄉。
天氣晴好,西溝鄉獼猴桃迎來采摘旺季。沙洲村村民劉開金介紹:“我家2015年種了3畝獼猴桃,去年開始掛果,今年十一7天就賣了3萬多元。咱們這里的獼猴桃甜,不愁賣。”
據悉,在西溝鄉像劉開金這樣靠獼猴桃致富的農戶不在少數,而去年這個時候,一場40多天的連綿秋雨,把果農們澆了個透心涼。
張達剛告訴記者,今年獼猴桃價格每斤比去年漲了5元左右。其中,“紅陽”和“黃金果”每斤15元左右,*便宜的每斤也賣8元。全部施農家有機肥、人工拔草、用粘蟲板除蟲,種植過程絕不使用農藥和化肥,這也是西溝鄉的獼猴桃價格比較高的原因。據張達剛介紹,目前,西溝鄉的獼猴桃銷售已接近尾聲。
和大川、西溝相比,總兵安的獼猴桃售價比較穩定,今年仍保持在每斤20元,除了部分銷至十堰本地,大部分銷往外地。“我們以高端品種為主,無論口感、品質和品相,都比一般的獼猴桃要好,所以價格比較高,銷路也比較好。目前,緊缺的是果子,不愁的是價格!”
獼猴桃和大多數水果一樣,價格受產量影響較大。
“2015年,全省獼猴桃種植面積不到5萬畝;2016年,10萬畝;2017年,近20萬畝;今年的種植面積還在增加。”湖北省獼猴桃協會會長程少明說,盡管如此,目前我省獼猴桃種植綜合排名才全國第九,種植面積不如鄰省一個縣。
“幾十萬畝也能做出100億元的產值。”程少明說,湖北獼猴桃種植業*終目的是要奪回應有的“江湖地位”——全國前三!據統計,省內獼猴桃種植面積排在前幾位的城市分別是恩施、咸寧、宜昌、十堰。
十堰地處山區,野生獼猴桃資源豐富,人工種植面積很小,5年前種植面積基本為零。市農業局經濟作物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4年起,我市才開始推廣種植獼猴桃,目前全市獼猴桃人工種植面積已超過2000畝,主要以觀光農業和體驗采摘為主。
據西溝鄉產業辦負責人介紹,目前,該鄉共有規模獼猴桃采摘園7個800畝,今年產量在20萬斤左右,明后年逐步進入豐產期,年產量有望突破100萬斤,年收益有望突破千萬元大關。
李文榮說,她家一畝獼猴桃投資在3000元左右,但這是*性投入,后期可長期受益。
不過,對于未來的行情,一些種植戶也有一些擔憂。
據有關媒體報道,獼猴桃產業今年是一個轉折點,“高價時代”已經結束,價格將會回歸到一個比較合理的區間,整個產業將以品質為王。未來幾年,獼猴桃產業的兩極分化將會逐漸凸顯,從經銷商、種植戶到果品從業者都要重新洗牌。
該如何面對重新洗牌呢?市農業局經濟作物科科長張嵐告訴記者,一方面要保證獼猴桃的品質,仿野生保高端品質才更有出路,一方面也應加大發展獼猴桃的產業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對于這一點,西溝鄉已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張灣區農業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該區有10個村種植獼猴桃,總面積約1500畝,2018年則是13個村、1970畝,一年時間增加近500畝。張灣區農業局黨組副書記葉克勤表示,為獼猴桃尋找更多出路、避免果賤傷農局面的出現,已刻不容緩:“2017年,全區掛果約500畝,只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再過兩年,掛果面積大幅增加,產銷矛盾將更加突出。”
臨渴掘井,不如未雨綢繆。2018年,張灣區動工建設5個凍庫,同時引進電商企業,為幾個村打造線上銷售平臺,統一與物流公司談判、簽約,降低物流成本,縮短發貨時間。此外,該區還積極探索開發獼猴桃果酒,目前已進入投產階段,2017年試釀了2萬斤果酒,市場反響不錯,今年計劃釀造4萬斤,能消化鮮果12萬斤。
有了這3張牌,張達剛感覺底氣足了不少:“以前單純依靠采摘節銷售,現在是采摘節、凍庫冷藏、釀造果酒3條腿走路,村里的果子應該不愁賣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