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醫的問題更多出在藥材上!”植物病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日前告訴記者。
傳統中醫多采挖野生藥材入藥,但由于需求量增大,野生藥材早已滿足不了需求。眼下,各地中藥材都是按照種莊稼的高產方式,在農田中進行。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中藥材產量越來越高了,但質量卻越來越下降,藥效越來越差。“藥材高產栽培,尤其是化肥、膨大素等化學制品的大量使用,高產與藥效、藥力負相關,高產低質普遍存在。”朱有勇說。
生物醫藥界和廣大民眾對名貴中藥材“三七”作為大健康產品原料綠色發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參照傳統大田農作物集約化栽培模式生產的原料,三七的品質有效性和安全受到社會的廣泛質疑;同時,由于三七種植需要連作、輪作,需要占用和消耗大量土地,毀林開荒種植不僅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因連作障礙,許多地方已面臨無地可種的窘境。
在昆明剛剛舉行的首屆云南綠色食品品牌論壇上,云南農業大學教授朱書生代表學校和研究團隊,與云南悍誠科技有限公司簽約,為這些高品質三七的培育技術找到了新“東家”。
云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老炭山村,茂密的山林間松風輕拂,一畦畦不規則的三七苗隨風搖曳,茁壯生長,這里是朱有勇團隊指導的林下有機三七種植基地。朱院士長年致力于生物多樣性和植物病理學的研究,他從無數次的田間實驗中,證實了生物多樣性及“相生相克”原理蘊藏著無窮智慧。
根腐病是三七種植中*普遍的問題。經過長時間的追蹤研究,朱有勇和他的團隊發現,云南松、思茅松與三七之間具有相生的特性。松樹揮發和淋溶的哌浠類化合物,一方面能促進三七生長,誘導植株增強對病蟲害的抗性,另一方面還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長。更令人驚奇的是,松林下的土壤微生物,是促進三七生長的天然良藥。松針掉落后腐爛,所形成的有機質不僅能充分滿足三七生長的養分需求,土壤中豐富的微生物還能促進三七養分的吸收,同時幫助三七抵御病原菌的侵染。因此林下三七不需要施肥,更不需要打藥。
“利用生態環境和林下資源優勢,讓藥材回歸山林中,建立藥效*的種植模式,是業界的一場‘革命’。”朱有勇說,他們已尋找到產業發展的新路徑。2014年,該團隊開始在云南海拔1100米至2000米之間、北緯22°至24°左右的思茅松、云南松及雜木林下開展三七種植試驗、示范和推廣。目前已在瀾滄縣種植3000余畝,部分面積已開始采挖,每公斤干品價格可達6000元,就連三七花都可賣到每公斤3800元。今年,當地還將采用“科技團隊+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再種植1萬畝。
研究團隊還發現,不但對三七如此,重樓、黃精、人參等藥材的種植,同樣可采取林下模式,可大量節約種植成本,減少用地,提高中藥材質量。“據調查,云南省有林業用地3.75億畝,大量森林資源未得到合理開發。因此,產業轉型升級的潛力與群眾脫貧致富的潛力一樣巨大。”朱書生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