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安徽省農技推廣總站以及安徽農業大學相關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所培育的稻米新品種“科輻粳9號”現場測產,在稻蝦共養的生態模式下實收畝產569.4公斤,努力破解“優質稻不高產”的農業傳統難題。
“科輻粳9號”被稱為“科技稻”,是近期中科院科研人員利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培育出的新品種。其多項品質指標均達到國內*優質稻水平,適應種植范圍廣,在安徽淮河以南及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區均可種植。
今年以來,科研人員在安徽省廬江縣、宿松縣、長豐縣等地實施了600畝“科輻粳9號”稻蝦共養示范種植,整體效果突出。產量高、米質優良,未使用化學農藥但無病蟲害發生。同時實行訂單回收生產,回收價格比市場普通水稻高約40%,每畝實現蝦、稻收益超過5000元,達到常規種植效益的3倍以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