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冷,不少露天蔬菜已經開始發黃干枯。但走進上海市金山區蔬菜技術推廣中心的玻璃溫室,一片片翠綠鮮嫩的蔬菜映入眼簾。加上40目防蟲網的阻隔,溫室內也沒有室外常見的飛蟲。
金山區蔬菜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陳紅輝告訴記者,這里的蔬菜采用種植盤無土栽培,每個種植盤內放置8個種植杯,杯里的營養液不僅可以為蔬菜提供水分和養分,還能通過電腦調節溫度和PH值。“正常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溫度為25攝氏度左右,我們可以通過營養液溫度的升降,冬季加溫,夏季降溫,達到植物生長所需的溫度,既節約成本又生態環保。”
除了溫度的調節,工作人員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通過數據匯總、遠程控制、數據采集、安全追溯等功能,用電腦遠程控制蔬菜的生長環境,實時監控蔬菜的生長情況。此外,由于四季都可種植,水培蔬菜一年可以銷售八茬,但整個基地從種植到收割,所需要的工作人員不足十名。這一生產力的實現,得益于玻璃大棚內的自動傳輸裝置。“這個裝置上有一個自動推盤機,通過電腦就能把種植盤里成熟的蔬菜傳送到裝載點。”陳紅輝介紹。
農業科技不僅解放了生產力,也讓農產品更優質、生產過程更加綠色清潔。傳統黃鱔養殖產生的廢水常常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但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卻不存在這一問題。這里的黃鱔采用大棚養殖模式,結合內循環零排放技術及生物科技,通過蘆葦、睡蓮等水生植物對養殖黃鱔的水進行過濾,達到內部循環。
此外,黃鱔養殖池內還鋪設了運用桔梗和泥沙制成的生物磚,上面種植了各式水生植物,可以在凈化水質的同時模擬黃鱔的野生生長環境,保證黃鱔的口感和品質。“在這種仿生態條件下,我們的黃鱔與野生黃鱔相比,生長環境和食用質量都更可控。”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姚春軍介紹說。
機械化種植的無土蔬菜和充分利用生物科技的黃鱔養殖只是金山區農業科技發展的縮影。近年來,金山區針對稻麥、蔬菜、西甜瓜、生豬、水產養殖等主導產業,大力實施科技入戶工程,主推先進技術。目前,區內主要農產品基本實現良種化,其中糧食、生豬、奶牛、特種水產的良種覆蓋率達到*,蔬菜、瓜果良種覆蓋率在98%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超過60%,屬較高水平。同時,我區還持續深化“院、校、區”三方合作模式,加強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各區之間的科技合作,創立了上海金山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并采取“1+6+X”的合作模式,體制內和體制外相結合,組建了18家農業科技研發中心,發揮其農業科技的研發、示范、引領作用。
接下來,金山區將延展農業科技合作范圍和內容,擴大農業科技對外合作交流,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加強農業科技信息平臺建設,有效實行農業科技推廣。“我們要不斷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產品化、市場化,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80%以上,讓金山的農業更現代、更時尚。”金山區農委副主任馮春歡表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