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養甲魚,甲魚吃了有害的稻蟲,排泄物成了水稻*的有機肥料。水稻不打農藥,不施化肥。“這種模式下種植稻米品質優良,*近訂購電話不斷。”日前,上海優禾谷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丁曉歡告訴記者,月初上市的“甲魚米”廣受好評,如今,甲魚也到了捕獲的季節,實現“稻鱉共生”的雙豐收。
在現場可以看到,合作社種植基地選擇了60畝地勢較低的稻田作為鱉稻共養基地。在每塊田挖上環溝,設有統一的進出水渠道,堤埂四周圍上了一圈高約50厘米的防逃板。丁曉歡介紹,4月初在小河溝中放養小龍蝦,6月初開始栽種水稻,當水稻生長發育完全時將甲魚放入稻田進行“稻鱉共生”。11月初開始收稻,11月底開始收捕甲魚,水稻收割后,再充分利用基地的圍欄、散落的稻谷養雞。
稻田里按比例放入一批甲魚,利用甲魚的雜食性及晝夜不息的活動習性,為稻田除草、除蟲、肥田,同時稻田也為鱉提供活動、休息、避暑場所和充足的水與豐富的食物。由于水稻田里養殖了甲魚,全程不能用農藥,于是采用流水淹灌水稻田的方式來控制蟲害和抑草。稻葉上面的蟲子淹沒在水里,就成了甲魚和魚蝦的美食,而它們的糞便就成了天然的有機肥。這樣就形成了真正綠色高效的生態種養模式。在上月結束的“上海市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大賽”上,丁曉歡的《“稻鱉共生”產業化發展》項目在示范作用、產品附加值等方便表現突出,受到了評委們肯定,入選為資助項目。
“稻鱉共生”,效益到底如何?丁曉歡算了筆賬,生態模式下種出的大米賣20元一斤,甲魚賣到150元一斤,畝產值可達1.3萬元以上,這種模式下的畝產值比單純的水稻種植翻了3倍。單純種植大米,一般11月上市,賣到來年3月,而如今,甲魚可以全年銷售,延長了市場供應期。原先,上海優禾谷農產品專業合作社銷售模式基本屬于“內部消化”,大型酒店、會所訂購單不斷,可這樣循環農業打響了名氣,消費者通過微信平臺找上門訂購,合作社正計劃明年擴大基地套養面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