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24日晚上,
一個偉大的壯舉!
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18位農民決定實行“包產到戶”。
如今40年過去了,傳統農業逐漸出現一個新的發展趨勢——互聯網“新農業”。
以前買個化肥機械“購買難”,買個種子要跑幾公里!往往買的還不一定是真種子!
一個不好就會出現農產品“滯銷”情況!
而有了互聯網的今天,大小農事都用上了“網購”,化肥網購,農機網購,種子網購。網絡不僅僅便利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增加了我們的收入?,F實中,就有人通過網絡9個月賣出了10萬個雞蛋!
這不,有電商就成立了農產品滯銷幫助中心,讓滯銷變成暢銷!
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傳統農業的未來會是怎么樣的?它還能照著過去的老樣子延續下去嗎?在互聯網技術的刺激下,它會不會就此消亡呢?
互聯網“新農業”崛起正當時
農業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小農菌覺得是給了傳統農業發展一條新道路。不信,看看下面的案例。
新零售成傳統農業發展新風口
盒馬鮮生是新零售不得不提的案例,也為大家詮釋了該如何線上和線下有機融合。通過線上線下全部SKU同款同價銷售,這樣消費者可以線下體驗消費后,在線上持續消費。據盒馬鮮生對外公布的數據,其線上訂單和線下訂單是7:3。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單看實體店的線下銷售(坪效)或許很難盈利,但是如果算上兩倍多的線上訂單就不同了。此外,線下實體店的另一個優勢是展示生鮮農產品新鮮的價值,讓人更有購買的沖動。
新零售正在崛起,它為中國中高端農產品帶來了巨大的發展風口。以前我們關注不到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價值鏈是因為技術手段和流通方式讓農場跟消費者的距離太遠,很多信息傳遞不暢。而如今新零售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
直播農業將生產過程帶到眼前
不久之前有一段視頻刷爆了朋友圈,視頻里面,播主在展示自己養的竹鼠,而且想方設法地找理由要把這些竹鼠吃掉,胖的要吃,打架的要吃,得抑郁癥的也要吃。這段視頻讓人非常歡樂,而視頻的背后,則是“華農兄弟”這樣一個創業者團隊。華農兄弟在各大社交媒體上的粉絲加起來已經超過了1千萬,每年光是竹鼠這一項業務,收入就能超過10萬元。從這個例子中就能看到直播農業的效益。
直播農業把遙遠的農業生產帶到了所有人面前,大家不僅可以更生動地感受到農業生產中的趣味,而且這種零距離的接觸,也讓大家對農產品的品質有了更充分的信心,這樣一來,農業就和*新的互聯網業態產生了1+1>2的反應。
眾籌農業給農創新出路
2017年,新疆維吉達尼的巴楚留香瓜在網上眾籌,以“沙漠變蜜洲”為主題發起用戶眾籌,24小時籌集金額突破了500萬,6天內突破了800萬。
眾籌農業同樣可以帶來全新的機會。所謂眾籌,就是在專門的網絡平臺上發布消息募集資金,等到有了產出之后對投資者進行回報的業務模式,這樣可以大幅度減輕創業時的資金壓力,只要有好點子,新技術,相對完善的規劃,能夠說服各路網友,就會有人在創業之初幫一把。之前很多人創業得問各方親戚朋友借錢,現在,眾籌農業能夠幫創業者節省資金,節省時間,還不用欠人情。
以上所有案例成功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互聯網”!依靠互聯網進行售賣自己的產品,把原有的傳統售賣模式變成了互聯網模式!從而獲得雙收。
互聯網“新農業”模式
上文我們為大家列舉了些互聯網“新農業”成功案例,接下來小農菌就為大家科普下它有哪些模式!
生態模式
生態模式是以生態方式切入點,確保產品的安全、美味、可口等特性。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對健康的農產品越來越重視,生態模式已經成為農業創業者的主攻方向。
案例:丁磊養的豬,采用生態方式喂養,確保生態豬肉的味道,營養。此模式,也幫助丁家豬在市場上博得消費者青睞,還賣出了驚人的價格。
電商模式
電商來到農業之后,很明顯的一點就是“去中間化”。同時,產品的價格大幅度下降,確保了生產者與購買者雙方的利益。
案例:京東生鮮。京東生鮮把全國各地的優質的農產品搬到網上,方便消費者購買,同時,還提供物流服務,*快時間把新鮮的農產品送到消費者手里。
全產業鏈模式
全產業鏈模式可以幫助農民解決種植養殖的技術問題、資金問題、銷售問題、收入問題。簡言之,這套模式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
案例:新希望的全產業鏈模式。幫助養殖戶提供育苗、養殖技術、資金等,同時收購養殖戶收購的豬,幫助養豬戶把豬賣出去,從而讓養殖戶獲得穩定的收益。
金融模式
以金融為主線貫穿生產、銷售等環節服務形式。說起來農友們可能不理解,小農菌舉個例子,買農藥或者化肥等農資產品,如果借助供應鏈金融的話,可以先向農業供應鏈金融平臺申請貸款,然后有供應鏈金融平臺幫助提供農資產品。
那如何還錢呢?有2個方式:
等農產品上市后,交付本錢和利息;
以產品的方式賣給供應鏈平臺,折算成貸款和利息。
案例:蘇寧金融。蘇寧金融與大地珍寶的戰略合作,將著重發力糧食供應鏈金融領域,為農業領域大田糧食生產和銷售環節的種田大戶、種子繁育商、糧食貿易商、糧食加工企業等從業者,提供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力圖破解農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農特微商模式
微商模式已經成為新農人常用的農產品銷售的渠道。同時,微商模式采用的就是代理批發。此模式核心建立在代理商渠道,通過代理商渠道走量的方式,從而幫助農產品快速上行。
案例:張大發賣櫻桃。15天的時間,張大發借助微商模式賣櫻桃,搭建營銷團隊、提高品牌信任度、解決用戶體驗,短短15天的實現81282箱,營業額10365950元。
社群模式
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相同的事情,這就是社群。社群模式可以解決農業經營者資金短缺、農產品銷售的難題。在農產品領域上,社群模式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農產品眾籌、農產品領養等等。
案例:優食管家。優食管家通過借助社群的方式裂變需求,為新生代中產階級提供更低價格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目前,社群發展到5300+,線上品類繁多,已經獲得B輪千萬元的融資。
當然互聯網下的“新農業”模式遠不止這些,小農菌只是列舉出突出的模式,更多模式待智慧農友們去開發!
互聯網“新農業”未來發展方向
小農菌覺得農業的未來發展趨勢肯定是智能化,機械化,*化,規范化!看看荷蘭,或許我們會從中預見互聯網新農業未來發展方向!
以園藝業著稱的荷蘭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開始全面開發溫室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并不斷開發模擬控制軟件。到80年代中期,已有5000多臺計算機應用于溫室,目前荷蘭擁有玻璃溫室1.2萬多hm2,占世界的1/4以上,有85%的溫室種植者使用環境控制計算機,種植者只需從軟件公司購買溫室控制軟件,從化學公司購買營養液后,即可按照不同作物的特點進行自動控制,從而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適要求。
此外,對互聯網“新農業”未來發展方向感興趣的農友可以看看:“未來農場”成“金礦”,不用人管的農田也能種莊稼,這下你要努力了!
互聯網影響下傳統農業該何去何從?
面對市場經濟下的農業,農友們應清醒的認識到,轉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思維模式,由傳統的追求產量,向提升質量轉變,向適度規模發展,由埋頭生產向市場對接,由人家種啥咱種啥的從眾心理向訂單生產轉變。
互聯網在改變傳統農業下游零售業態的同時,也不斷影響著上游的農業。其實,未來一直在變,唯有變才能應對萬變。傳統農業遇到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我們需要新思維、新方法才能推動生產、渠道、消費的升級。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