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由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和國際糧食貿易聯盟共同主辦的世界糧食貿易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以“世界糧食貿易趨勢展望”為主題,共同探討交流世界糧食生產和貿易新形勢,面臨的新問題及深化糧食貿易合作。
“自由的世界糧食貿易,對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促進各國農業繁榮和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會長、中糧集團總裁于旭波認為,糧食生產需要土地和淡水資源,但全球土地和淡水資源與全球人口分布結構明顯不一致。通過全球貿易實現全球資源和人口匹配是一條必由之路。世界貿易組織參贊烏拉·卡斯克表示,國際貿易可以讓需要糧食的國家獲得糧食,對全球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也是世界糧食貿易大國,在世界糧食貿易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今年以來,中國的糧食夠不夠吃,中國未來的糧食貿易怎樣發展,世界糧食價格將在多大程度上因為中國的變化而變化,再次引發全世界的關注。與會專家認為,中國歷屆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糧食供給完全不存在問題。
在此次世界糧食貿易論壇上了解到,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國家糧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6000多億斤增長到2017年的12358億斤,并且連續多年超過12000億斤。稻谷、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實現自給,肉、蛋、菜、果、魚等產量穩居*。現階段,中國小麥、稻谷和玉米三大主糧存在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問題,中國通過種植結構調整,優化糧食供給結構,提升糧食品質,滿足了消費者消費水平日益提升的需求。
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超過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是中國對全球糧食安全作出的重要貢獻。但是,中國的資源稟賦也決定了依靠本國資源難以解決全部農產品和食品需求,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必然選擇。
據介紹,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農業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貿易規模快速增長。2001年到2017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由279.2億美元增長到2013.9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13.1%,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貿易總額占全球農產品貿易額的6%。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進口增加了國內的有效供給,減緩了資源壓力,滿足了消費需求,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對促進農業增值增效和農民就業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多年來,中國堅持推進貿易自由化,農產品平均關稅由1992年的46.6%削減到15.2%,是世界上關稅水平較低和貿易自由化程度*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中國堅持推進貿易投資一體化,堅持推進多邊農業交流與合作,農業合作機制不斷建立、深化和完善,發展農業援助體系,為提高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水平作出了積極貢獻。
與會專家認為,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中國糧食市場與世界糧食市場的融合程度會進一步提高。當前,中國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和高標準,很多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國際合作的意愿也非常強烈。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為世界糧食貿易注入了持久動力。但是,需要世界各國通過更多的貿易合作來共同打造中國這個大市場。
“這次世界糧食貿易論壇將成功地推進國際糧食貿易聯盟使命,并在全球建立更加牢固的關系,支持全球糧食貿易,以解決大家共同面臨的國際難題,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推動全球糧食、油料、豆類和其他產品的國際貿易。”國際糧食貿易聯盟主席蓋瑞·馬丁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