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中國內燃機工業銷售月報》數據顯示,受終端市場走弱影響,2018年10月全國內燃機銷量降幅有所擴大,內燃機銷量391.03萬臺,同比下降16.68%;前10月,內燃機銷量4331.02萬臺,同比下降4.84%,其中,單缸柴油機10月銷售7.81萬臺,同比下降25.93%,配套用于農業機械的單缸柴油機延續下降態勢且降幅擴大,銷量7.62萬臺,同比下降26.67%;同時,多缸柴油機銷量延續了回落趨勢,10月,多缸柴油機企業42家共銷售32.51萬臺,同比下降9.04%。通過這組數據,我們可以基本斷定整體動力機械市場處于下行狀態,當然,這其中包含了農機產品。
按照市場規律,傳統意義上的“金九銀十”一過,緊接著兩個月就是年底收官階段,2018農機市場全年運行基本進入尾聲,“增幅放緩、趨弱運行”幾乎已成定局。
1 規模增幅再回落,利潤虧損面增加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5.9%,增速比上月加快0.1個百分點,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在11月8日召開的2018全國機械工業經濟形勢報告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介紹說,今年汽車工業、電工電器、機床工具、工程機械、農業機械、內燃機行業增速將與2017年持平或略低于2017年,重型機械、石化通用行業增速將與2017年持平或有所提升。綜合判斷,2018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將比較平穩,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在7%左右,利潤增速低于主營業務收入增速。
據中國農機流通協會統計數據顯示,1?8月份,農機工業規模同比增長僅2.3%,利潤增幅創新低,同比下滑10.85%。截至8月底,2056家規模以上農機工業企業342家出現虧損,虧損面16.63%,較之去年同期擴大0.92%,其中,3家企業虧損面超過20%,棉花加工機械制造虧損面超過38%,拖拉機制造也高達30%。
固然*新統計數據尚未正式公布,通過以上信息,結合今年以來農機市場表現情況,可以斷定,國內農機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放緩已經成大概率,預計在5-7%之間(較之2017年增速9.1%至少降低2個百分點),整體產業利潤水平將持續出現回落,行業低速運行態勢將延續。
2 傳統品類下行不止,小眾品類勃興且分化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月,大型拖拉機、中型拖拉機、小型拖拉機和收獲機械累計生產3.17萬臺、18.89萬臺、35.5萬臺和2.23萬臺,同期同比下降26.4%、6.6%、29.7%和3.0%。根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公布的《2018年1-9月機械工業運行總體情況》中顯示,國內機械工業產品產量同比下降的產品主要為農業機械設備、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等前些年增長較快的產品,農業機械類產品中,大、中、小型拖拉機,小麥、水稻收割機以及收獲后處理設備(種子加工機、烘干機等)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從今年農機市場表現來看,傳統品類的大中拖、小麥收割機、水稻收割機以及插秧機等產品,依然處于低谷、下行區間運行,正是在整個產業中比重占比過半的傳統產品的持續下滑,令業內感覺市場下行壓力日趨加大。事物發展總有兩面性,有下滑的,就必然有上升的,今年,新興小眾品類中的采棉機、青貯機械、甘蔗收獲等產品出現較大增長,顯示了較好的成長性。但是,今年眾多農機品類市場運行中,也出現了兩個特例:一是,處于下滑通道的傳統農機品類中,玉米收產品一枝獨秀,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目前,國內玉米聯合收割機產品市場銷量超過4.2萬臺,預計全年銷量超過4.3萬臺,較之去年同比增長12.7%;二是,處于上升通道的小眾品類中,糧食烘干機產品出現折腰式下跌,截止到目前市場銷量不足1.2萬臺,樂觀估計全年銷量不會超過1.25萬臺,較之去年同比下跌超過55%。
由此可見,傳統農機市場基本面已經飽和過剩,龐大的社會存量和中低端產品過度供給導致剛性需求降低,市場提升乏力,當下市場增量由新生需求全面過渡為存量產品更新,傳統品類趨弱運行已經成為了市場發展常態。與此同時,伴隨著種植結構調整、市場剛需轉移等因素促使,新興小眾品類進入成長期,面臨了較好的發展局面,但是,小眾品類也絕非都增長,如果不加控制、扎堆而至,不敢說哪種產品就會遭遇“減速帶”,目前糧食烘干機下行、植保無人機“叫好不叫座”,再如蜂擁而上的小型打捆機市場趨弱,種種跡象都預示著市場“分化”出現,預計已經出現扎堆的小眾品類下步發展趨勢將是擠干“泡沫”式的一小輪洗牌波動。
3 品牌消亡成常態,產業結構尚未“大整合”
按照行業統計,2017年國內規模農機企業2429家,而今年這個數字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據幾個行業協會對會員企業數量的不完全統計,今年至少有400家以上的農機制造或流通企業品牌消失,要么是被整合,要么是轉做其他,要么是關門大吉……在整個行業處于不景氣的大區間里,市場競爭殘酷程度可想而知。
直面現狀,國內農機企業品牌體量依然龐大,眾多企業往往扎堆在中低端產品制造經營上,巨大的過剩產能令傳統產業舉步維艱,反觀高端、智能化、大型化產品卻供給不足,嚴重依賴進口。雖然近年來,在市場競爭加劇、經營效果優勝劣汰、利潤水平下落等因素促使下,農機品牌出現小幅度洗牌,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結構“大整合”尚未開始,直面眼下,國內農機產業結構呈現出五大“怪相”:一是,國內農機產業品牌化程度不足,全球*的農機市場沒有*自主品牌;二是,國內農機制造同質化依然嚴重,中低端低價廝殺、高端產品國產化嚴重不足,且仍不斷有重復產能投入;三是,技術工藝突破嚴重滯后,核心產品部件以及核心技術存在進口依賴;四是,資源投入分散,各自為政,產業發展聚焦程度嚴重不足;五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夠、準入門檻形同虛設,產業創新依然停留在表面。
因此,國內農機產業要升級,品牌整合勢在必行,進口產品國產化、壁壘技術難題攻克、低端產能強制淘汰等等,已經迫在眉睫,雖然殘酷,但是無二可選。
4 終端消費仍不振,行業發展后勁兒亦不足
據統計,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速為6.7%,其中三季度為6.5%,創10年*,第二產業GDP增速持續回落至5.3%,創30年新低,宏觀經濟下行使得人們購置易耗消費品的動力和信心嚴重不足。
在如此的大背景下,以聚焦的眼光看農機行業,其面臨著三個方面的利空因素:首先是,農業發展出現結構性調整,且糧食價格與種植成本不成比例,老百姓種地不掙錢,購買力不足,種糧積極性不高,對農機等生產工具投資信心不足;其次,農機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倒逼產業調整升級,傳統農機市場進入低速發展常態化,新興市場逐漸興起,但是,由于體量不成比例,快速增長的小眾市場占比小,難以支撐傳統市場留下的巨大空間,農機市場發展出現“空窗”;再次,產業核心技術突破聚焦程度不夠,技術工藝創新緩慢,產業升級遠未達預期。所以說,農機行業調整升級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要行業內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做好過冬準備仍是農機行業所有參與者的不二選擇,重新評估風險、重新認知市場、重新規劃產品是全行業的當務之急和必由之路。
從不同的角度看,今年農機行業發展趨緩,是為后續更大的提升做準備,就像是揮拳擊打,你必須先把拳頭往回收,才能夠使上力量,現在的農機行業,就好比力量儲蓄階段,這個階段對于創新、突破的要求遠高出以往時期,農機人面臨的課題艱巨而又富有挑戰性,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您準備好了嗎?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