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廣東惠州龍門縣龍田鎮西埔村有機水稻種植扶貧基地看到,一望無際的稻田金燦燦的,一串串飽滿的稻穗彎著腰隨風搖曳,在午后的陽光下越發奪目。據了解,這是龍門縣*有機水稻種植扶貧基地。順喜來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承包西埔村土地種植有機水稻,除每年支付土地租金外,還向村委會分發10萬元分紅用于扶貧開發事業。
“鴨稻共作”確保大米品質安全據了解,該基地采用有機種植技術,即選種抗性品種,在生產過程中只施雞糞等有機生物肥,并采用誘蟲燈、“鴨稻共作”、生物制劑及保護田間自然天敵的生物統防統治等技術,*限度確保大米的品質和安全。
“鴨稻共作”是指鴨子與稻米共同生長的生態有機模式。鴨糞取代了化肥,鴨子的走動防治了病害的發生,鴨子吃蟲代替了農藥,鴨子啄食雜草代替了除草劑。同時,由于鴨群在田間活動,更有助于水稻對土壤營養的吸收。
據公司負責人鄒穎介紹,西埔村地處龍門北部,土壤肥沃,灌溉用水為龍平渠水。經過檢驗,這里的土壤和水質都沒有重金屬,土壤酸堿度適中,水質純凈無污染,比較適合發展農業。同時,西埔村是省定貧困村和中國好人村,選址于此就是希望能通過產業幫扶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由于傳統水稻的種植投入成本高、利潤少,現在種植水稻的人越來越少了。在我們承包這片土地之前,這里已經丟荒半年多,遍地是雜草。”鄒穎說,希望能通過改革創新走出一條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帶領農民脫貧致富。
通過走訪調研,鄒穎發現有機大米成色好,做出的米飯更香、更軟糯,在珠三角等發達地區,有機大米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價格幾乎是普通大米的幾倍,她相信有機大米前景大好,必須緊緊把握好機遇。
鄒穎認為,種植有機水稻是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民、環境、社會都有重要意義。不僅可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農民還可提高收入,加快脫貧致富。此外,打造有機大米品牌能有效提高龍門大米的品質和知名度,擴大市場占有率。
產業幫扶帶領農民脫貧致富今年6月,該基地共種植了112畝有機水稻。為確保產量和質量,順喜來公司聘請了惠州學院生命科學系教授長期擔任技術總監,為基地提供技術支撐。同時,當地一些村民也在基地找到了工作。
“村民既能拿到土地租金和分紅,還能通過到基地勞動拿到相應的勞務報酬,增加了收入。”鄒穎表示,接下來,公司將擴大有機水稻種植面積。同時通過產業幫扶,激活扶貧“造血”功能,進一步轉變農民的發展觀念,鼓勵和帶動當地在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加入有機水稻的種植隊列,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
據統計,西埔村有機水稻種植扶貧基地畝產稻谷300公斤,預計能收成約160公斤大米,目前大米已被預定一空。當前,基地正在申請有機大米認證,待完成認證后,大米的售價將會進一步提高,每畝水稻的年產值可提升至1萬元左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