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藥同源產品品種豐富,如何做好寶貴資源的挖掘、保護、研究和利用是當前一項緊迫任務。日前由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中國農學會食物與營養分會主辦,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承辦的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活動在江蘇南京舉辦。
培育大健康產業新動能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表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農業農村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聚集了全國農業、食品、醫療、中藥等領域的創新力量,引領了我國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理念創新、模式創新、機制創新。
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戴小楓認為,在營養健康產業發展大背景下,聯盟面向產業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產業發展主戰場,圍繞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目標任務,瞄準重大關鍵問題,秉持大聯合大協作精神,培育發展大健康產業的新動能,促進食藥同源產業跨越發展,推動產業升級。
在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調研員陳建光看來,國家對食藥同源和營養健康產業的發展高度重視,要求從食藥同源農產品種植源頭抓起,提高機械化水平,注重品牌培育,通過開發食藥同源產品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轉型升級,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出貢獻。
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Iqbal認為,食藥同源產業在國際貿易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他認為,中國和巴基斯坦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同時兩國在食藥同源產業開發上有很多共同之處,以往的合作也取得很多成績,希望以后有更多的科研和產業領域的合作,推動雙方在食藥同源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增進國際交流合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國內外專家圍繞食藥同源產業發展趨勢、產業科技前沿成果推廣應用等方面進行了專題討論。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以“加快我國農業食物生產轉型發展”為主題介紹了我國農業食物營養轉型發展的內涵和特點、主要矛盾和解決路徑。他認為,堅持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應更加突出生產、消費、營養、健康的協調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龐國芳在“信息化引領食品安全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創新發展”報告中提出了三項創新技術:一是信息化時代農藥殘留檢測如何實現信息化,二是實現信息化后如何實現智能化,三是農藥殘留溯源如何實現可視化。
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咨詢委員會主任梅方權論述了全球食物安全與營養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指出了食物與營養結構調整過程存在的結構性不平衡和食品質量安全等一系列問題與解決方法。
北京大學教授屠鵬飛、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研究員王偉明、昆明理工大學研究員崔秀明分別介紹了肉蓯蓉、黑河小粒豆、三七的開發關鍵技術與應用推廣成效。
增進國內外合作交流,提升國際食藥同源領域科技創新的能力,凸顯此次會議的國際化主題。西安力邦臨床營養股份有限公司總監肖陽介紹了食藥同源產品在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中的應用情況;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Muhammad Iqbal Choudhary重點從結合植物藥理特性進行食藥同源產品開發方面做了專題報告;葡萄牙米尼奧大學教授Alberto Carlos Pires Dias和Fernanda Cássio就綠色產品和工藝在農產品加工中的推動作用以及連翹在神經調節中的作用。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RIKILT研究所教授Laurentius Anna Petrus Hoogenboom介紹了中草藥和食物中植物毒素的安全性及控制技術。
新產品亮相創業創新博覽會
值得關注的是,食藥同源產品亮相同期舉辦的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本屆博覽會以“激發雙創活力,促進鄉村振興”為主旨,匯聚各地具有代表性和獨具特色的“雙新雙創”成果。
據悉,聯盟近期主要開展了食藥同源技術研發、裝備研制、標準制修訂、市場銷售、品牌建設工作,突破了*營養與3D打印、特殊膳食營養食品創制關鍵技術、食藥同源資源挖掘與轉化等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難題。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的天貝、大豆萌芽、青稞等系列產品以及來自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的大豆發酵系列產品受到關注。
下一步聯盟如何發展?戴小楓提出要通過實施“四個一工程”,即以成熟領域和產業為切入點,打造一批專業委員會、建立一個產業基金、創建一個共有品牌、推出一個聯盟電子刊物,聯合各方力量,共同促進聯盟跨越式發展,為我國發展食藥同源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新體系,培育大健康產業提供新動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