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安徽黃山歙縣4萬畝貢菊遍地綻放,處處芬芳。位于歙縣許村鎮塔山村的菊花基地里,朵朵菊花碩大飽滿,花開正艷。這一簇簇繁花背后,凝結著當地通過品種選育與技術創新,推動貢菊產業健康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黃山貢菊有著700多年的種植歷史,栽培一直延續著分根繁殖、扦插、播種和壓條等多種傳統方式,其中分根繁殖因便捷高效被廣泛應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粗放式的栽培弊端逐漸顯現。
“分根繁殖就是以貢菊前一年根部發出的芽為母本進行分栽,這樣好壞基因統統繼承下來,病毒也會帶到新芽苗里。我20多歲就開始種菊花、賣菊花,30年來貢菊退化非常嚴重,花型越種越小,花瓣越開越稀,枝葉的三分之一都是焦黃枯萎,如果繼續這樣退化下去,對整個產業發展都非常不利。”菊花基地所在企業山里山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少松介紹。
菊花基地大棚內一壟壟貢菊按組培苗*代金貢菊1號和白貢菊1號分組排列,枝葉蔥郁,花朵長勢喜人,一塊“黃山貢菊品種選育與栽培技術創新示范基地”的牌子分外醒目。李少松指著牌子解釋道,“品種選育,就是選擇退化比較輕的優質苗移栽到基地里,再經過科學技術手段,培育苗的細胞組織,也就是組培苗,好中選好,優中選優,栽培就是通過扦插的方式脫毒栽培,把這種黃山貢菊好的基因恢復起來。”
負責管理基地的是塔山村村民沈金彪,種了一輩子貢菊,他還是*次種出這么大個的菊花。“花朵從原來的3.5厘米長到6厘米,花蕊的厚度增加了將近三分之一,產量也上去了,品質也上去了,我算是學到了技術。”他笑著說。
為達到增產目的,大力施用化肥是傳統種植戶的普遍做法,但連年重施化肥,導致土地板結嚴重,肥力逐年減弱。去年,基地從改善土壤的角度出發,與黃山瑞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購買60多噸有機肥,菊花按照80%配方肥優化和每畝300公斤有機肥料配比施肥,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田間對比試驗及示范,效果顯著。
“這個葉子在陽光下綠得發亮,說明土地非常肥沃。”李少松指著貢菊蔥郁的枝葉,展現著成功后的驕傲。“到12月翻耕的時候,準備*性施70多噸有機肥,這樣堅持五六年,就可以緩解土地板結問題了。”
在成片成片的花叢中,筆者還見到一面面整齊排列的“小黃旗”。基地遵從綠色、環保、無公害理念,從花蕾開始就不噴施農藥,靠張掛黃色誘蟲板,防治蚜蟲等一些病蟲害對菊花的侵蝕,降低農殘。
“歙縣是貢菊的家,我們更希望貢菊能夠在這片土地上健康地生長下去,產業健康發展才能帶動更多群眾致富。”李少松表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