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發布,確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年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印發了*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年規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方向性的“行動指南”。
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目光聚焦到鄉村,鄉村的未來充滿機遇。振興之路上,已有摸索向前的先行者,他們帶著情懷和知識耕耘在鄉村土地,或許這些“新鄉賢”將成為美麗鄉村的智慧開拓者。
振興先要“讀懂”鄉村
擁有兩百年歷史的*傳統村落沙鋪村,是浙江麗水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村落之一。村落格局鮮明,歷史建筑、鄉土建筑、文物古跡集中連片分布,形成較為完整的建筑群,村子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但是,村里的常住人口只剩下93人,基本都是七旬以上的老人,而且每年都在減少。建筑衰敗,村民衰老,村子距離城市半徑較遠,如何尋回活力?
今年,由上海交通大學領銜發起了“2018拯救傳統村落”實踐項目,集結國內外建筑學、景觀設計、社會學、文創產業管理等多個專業的師生走進鄉村,針對沙鋪村進行復興和保護的方案設計。團隊在云和縣舉辦了3場傳統村落保護研討會,走訪了130多幢民居,詳細測繪了村落中有代表性的7座建筑,走進47戶貧困家庭進行采訪、調查,深度采訪了15位村民,發現醫療資源匱乏、歷史建筑破敗、產業單一是村子的困境,而這些“生存”問題不解決,難以談發展。
許多村落還處于困境,一些村子已有收獲。十年前,上海理工大學環境設計系教授王勇參與四川戰旗村的規劃,團隊提出了“建設集中居住院落”的方案,為村民打造有干凈的自來水、先進排污等公共設施的“小別墅”,尊重傳統民俗文化的現代設計令每家每戶擁有自己的院落空間耕耘或社交,二層的格局滿足居住需求又改善居住體驗。農民住得滿意,土地也流轉出來形成規模,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今年對戰旗村周圍5個村落調研時發現,當地村民一半以上希望在本村養老。“不離土,不離鄉”是村民們的愿望,而戰旗村的振興也為他們的鄉土情結提供了保障。
振興沒有統一模式
多元因素如同交織纏繞的藤蔓,制約著鄉村的發展,破題之前應先“讀題”。王勇教授10年前就開始為鄉村設計規劃,他認為鄉村問題錯綜復雜,要看準鄉村的資源價值分類振興,分層次梳理,謹慎掌握開發力度。而且鄉村問題亦有人口問題,“農后代”不愿再做父母的事,但城市留不下,鄉村回不去,又將如何歸屬?因此,他認為“鄉村設計師”要有理解農民和鄉村祖輩的情懷,才不會做出破壞脆弱鄉村生態的方案,且如果鄉村設計能夠對村民精神文化實現教育提升的推進,才是更好的方案。
振興沒有統一模式,這是研究者們的共識。鄉村需要依據各地的具體環境、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路。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副主任崔麗麗舉例說,如同“淘寶村”為鄉村振興帶來了一些可復制的經驗,但若照搬照抄,過時不說,競爭也更為激烈,因此針對已有的成功樣板梳理關鍵要素作為參考,對標“樣板”再創新調整。她建議或許可以通過創新創業類比賽廣泛征集充滿創意的青年的智慧,“時代對于大家都是平等的,不管鄉村還是城市都必須面臨不斷調整、更新的過程以適應越來越快的變化。農后代要打開眼界,一旦打開思路再憑著一腔熱愛家鄉的熱情一定能讓這些年輕人們迸發出很大的能量。”
鄉村渴求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光靠政府支持或者大企業家帶動等“外來援助”作用有限,而鄉村的內生發展動能不足,特別是一些深度貧困地區更加難以自立更生。如何處理好外來援助與內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環境平衡的關系,是鄉村振興的難題。“鄉村的教育、醫療等短板可以由政府等扶持,但村落原生態的空間、業態和村民的生活方式,不應以外界強硬介入的方式來改變。”曹永康尤其關注鄉村“自我修復”的內生動力。
內生動力何來?曹永康提到了“鄉賢”。他們是真正“向內看”的,關注村民感受和利益。王勇教授也提到,民國時期,一批知識分子8年留在鄉村,通過教育為鄉村注入了活力。那么,如何讓知識階層的新著民能夠“進得去”“留得下”“做點事”?王勇覺得,這些也應該是鄉村振興時應該考量的問題。這種“鄉賢”也是上海財大中國社會創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志陽教授眼中的“社會創業家”——當前鄉村中的帶頭人、能人或鄉賢、返鄉者、外部的企業家或專業人士四類主體都可以成為我國鄉村社會創業者。他認為這一群體應注重培育,同時增加政策扶持,鼓勵多種創新模式,比如支持和鼓勵新型鄉村合作社、農村電商等新模式,鼓勵和推動大型企業、機構深入鄉村開展混合型社會創業等,才能真正為鄉村“賦能”。
社會創業是新手段
“以社會價值為優先目標,兼具市場化運營能力的新型創業形式,社會創業能夠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型有效手段。”劉教授說,“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的基礎設施、教育、醫療、信息系統等都與城市有很大的差距。每個人都渴望美好生活,農民也希望得到公平公正均等的社會服務和環境服務,這恰恰是機會。”劉志陽教授解釋,農村人民的需求以往因“利薄”而被忽略,但這些需求非常龐大,只要找到好的方式,量可以彌補價差,將形成很大的社會市場。這其中需要“有耐心”的資本和社會企業家來推動。對創業者來說,這種社會市場的機會將遠大于一般商業機會。
通過社會創業推動鄉村振興,社會創業者亦將“賦能”村民,幫助他們發現鄉村價值,實現價值,并共創和共享價值。劉志陽教授經過調研發現,身邊已經出現一些年輕的社會創業者正在鄉村實踐,例如上海財經大學咖啡綠洲植項目將咖啡殘渣回收養殖蘑菇的創業帶進鄉村,復旦大學鄉村筆記項目將城里孩子的鄉土教育和支教結合為農村的教育和關注提供解決方案。“這樣的項目值得大力扶持,還能幫助老百姓賺錢,大家的生存解決之后,會有更多人開始從事‘善經濟’。”劉志陽教授覺得,教育、醫療、農村改造、環境保護等領域都可有大作為。
面對歷史還應慎重
根據國家戰略規劃實現鄉村振興的“三步走時間表”,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將是持久過程,而發展的過程有時候需要“踩剎車”。幾年前鳴山村面臨新的規劃開發,這個有山有水有古村落的地方其實臨近城市。有一片古街區因城市的親水步道建設險些被拆除。王勇教授及時喊停,與當地政府多次溝通、解釋,古街是舊時船埠慢慢演變而來,與古村是一個整體,不應破壞鄉村的歷史演變的自然痕跡。如今這片古街也成為吸引新住民的地標,引入非遺文化入駐。
尤其針對傳統村落等帶有珍貴文明痕跡的村子,上海交通大學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亦多次提到了“慎重”,“時代的前進是不可逆的,而基于對于歷史的尊重,有時候難以明確是否是*的方案,那么至少應該更慎重。”
鄉村振興長路,需要更多有識、有情懷的人加入鄉村,需要以更科學長遠的目光和持久的耐心恒心來靜待美麗耕耘。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