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640米的龍頂山,風光秀美,景色宜人。從山下沿3.5公里的環山路,轉過大小24道彎就到了山東平邑縣九間棚景區。龍頂山天池、天潭水庫、天湖水庫、天水渠等創業工程散落其中,金銀花星布山間。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
40年前,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中國正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九間棚”的發展,恰恰契合了這樣的軌跡。
山高、谷深、澗陡、長期缺水、無路、無電,九間棚村村民一度吃盡了貧窮的苦。劉嘉坤,一位鐵錚錚的沂蒙漢子,自1984年秋起,帶領全村老少齊上陣,架電、修路、引水、植樹,實現了高山水利化,山澗變通途,徹底改變了貧困惡劣的自然面貌,鑄造了聞名全國的“九間棚精神”。
在山東平邑九間棚民俗館前,煦暖的陽光下,90歲的劉德香神態悠然。他是當年村里架電修路的“擎天九柱”之一,飯后無事便出來擺攤。“如今日子過得舒坦,出來就是找人說說話。”游客上山,經過攤前,老人便打開話匣子,說村里的故事,講游客的趣事。
山東平邑九間棚人的根在山上。然而,在1984年之前,這座山還是九間棚人心里的痛。
今年71歲的老黨員劉加全提起往事感慨萬千:“不敢說自己是九間棚的,丟人!”修路前劉加全買了輛自行車,在山下親戚家一放就是3年,路通后騎到山頂,再一路騎到山下。“坡道太長,車閘都冒煙了!”劉加全笑稱。
當年,九間棚的小伙子找媳婦也犯難。1988年嫁到九間棚的孔凡秀說:“上頓地瓜煎餅,下頓稀菜湯,感覺被騙到山上來了,好幾次吵著要和俺對象離婚。”孔凡秀如今是九間棚旅游公司客房部經理,一個月收入3700元左右。“一家三口都在九間棚的企業上班,就在家門口,便利,還有瓜果收成,俺覺得日子越過越好。”孔凡秀說。
1988年出生的劉玉萍是地道的九間棚人,大學畢業后在外地工作了四五年,如今又回到了村里,是村委會委員、旅游公司辦公室主任,游客多時還會兼職景區解說。“講的都是老一輩的故事。在這里上班挺好,發展的機會并不比城里少。”劉玉萍去年還參股了村里的研學游項目。
除了發展鄉村旅游,九間棚人的焦點一直在金銀花產業。平邑是著名的“中國金銀花之鄉”,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劉嘉坤和中科院徐常青博士合作選育金銀花優良品種。2003年,九豐一號金銀花選育成功。2015年,他們又選育出藥效成分更高的品種——“北花一號”,寓意“北方地道*金銀花優良品種*號”。
九間棚先后在山頂上建設了“九間棚壽山生態科技農場”,在平邑設立了九間棚金銀花專業合作社,在云南、甘肅、新疆等地發展金銀花良種示范基地、扶貧示范基地,種植面積20多萬畝、初加工工廠十幾處,形成了集金銀花良種培育、推廣種植、干花貿易、食品藥品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影響并帶動了10多萬人脫貧致富。“讓‘北花一號’在全國各地適宜區域推廣種植100萬畝,帶動百萬農民發家致富,這是我們的目標。”九間棚村黨委副書記廉士東說。
“時代日新月異,我們只爭朝夕。”劉嘉坤告訴記者,現在九間棚人又有了新行動,“這兩年拿出500畝地種植‘六不用’(不用化肥、農藥等)優質農產品,‘六不用’的金銀花在我們電商平臺上每公斤能賣到1000元,山楂每公斤25元。”
“我們會牢記習總書記的囑托,助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劉嘉坤稱,他們已邀請專家對九間棚村莊、產業、旅游、鄉村振興做了規劃設計,規劃中的九間棚田園綜合體總面積2.1萬畝,覆蓋周邊7個行政村,分為特色花果產業、風情傳統民居、康體壽養、農事體驗、旅游生活、九間棚精神教育培訓六大功能區。
“‘九間棚’*早在山上,后來在縣城,新的奮斗目標是讓‘九間棚’走向全國。”臨沂派駐九間棚村的*書記季大勇如是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