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寧陽縣鄉飲鄉韋周村李帥曾在煤礦上班每月工資一萬七,2016年,他辭去工作成立了蔬菜種植合作社,帶領鄉親種生姜,一年總收成200多萬元。
近日,記者來到韋周村,帥先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李帥說:“這幾天正趕上生姜豐收,一家人已經好幾天沒有回過家了,就在這個辦公室里湊合著。”
說起李帥,周邊人更愿意叫他“大姜哥”。泰安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李帥就去了煤礦上班。“從事礦壓監測的時候,每月工資能有1.7萬元,也算一個‘技術白領’。”但是,每次回家,感覺家鄉始終沒有變化,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6年,鄉飲鄉開展了農業經濟提質增效活動,引導大學生回鄉創業,推動種植結構調整。李帥看到了希望—回家種姜。
聽說辭去固定工作不干,要和“泥腿子”爭食,李帥的母親連續兩天兩夜都沒睡著覺,“心疼啊,種了一輩子莊稼,也就打鬧個溫飽。孩子好不容易掙脫了莊稼地,找了個好工作,現在卻‘扔’了不要,回來種地,能不鬧心嗎。”李帥卻認為,“飄”的再遠,“根”還在村里。而且,現在各項優惠政策疊加,地里混錢更穩當。
說干就干。李帥從自家地鄰開始,蹲在地頭拉家常,算經濟賬。當年,就成立了帥先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了村里70畝土地,用來種姜。
“種姜有5年一輪作之說。種過5年之后,就會產生病菌,影響生姜品質。”李帥說,韋周村從來沒有人種過姜,所以種起來更合算。采取公司直購模式,李帥從濰坊引入*新品種安丘平頂4,施肥用有機肥,用藥用生物制劑。*批生姜“出廬”后,很快就通過了質量檢驗。“帥先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生姜顏色正、塊頭大、品質好,沒有農藥殘留。”濰坊客商趙先生說,10-15公分的生姜可以隨便挑。
不到一周時間,首批76萬斤生姜就銷售一空。望著層層疊疊的“金疙瘩”變成了厚厚的“紅票子”,李帥的母親放了心,村民們動了心。秋收剛過,就紛紛主動找上門,把自己家的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
“把‘根’扎進姜田里,就再也出不來了。”李帥笑著說,不僅要在地里“刨金”,更要帶領大家伙一塊致富。2017年,寧陽縣實施科技興農,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對接,爭取外來“科技人才”到寧陽工作。
聽說鄉里來了“大教授”,李帥主動邀請,將科技指導員泰安市農科院副院長高俊杰和泰安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路興濤請到姜田里,一點一滴的學習科學種植、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識。
“不僅每畝產量增加了3000斤,個頭更是‘竄’了5公分,從原來的‘非洲標準’進化到了‘歐美標準’。”李帥說,今年除了姜種和部分存姜外,直接從地頭就銷售了48萬斤。“按每斤2.3元算,總收成能有200多萬元吧,每畝純收益在2萬元左右。”
隨著“大姜哥”越叫越響,不少來自伏山鎮、堽城鎮等地的生姜種植戶也紛紛加入合作社。“等綠色商標批復下來,就注冊自己的品牌。”李帥說,今年初,來自省外的客商前來洽談,準備在當地建設姜窖和姜制品加工廠,生產姜干、姜汁等產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