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寧夏自治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自治區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區農業工作會議精神,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調結構、轉方式、促融合、增效益,推進種植業由質量增長向品質效益增長轉變,全區種植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一是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糧食播種面積較上年增加19.4萬畝,其中稻麥穩定在309萬畝,新增雜糧20萬畝;瓜菜等經濟作物進一步向優勢區集中,總面積317.8萬畝,較上年增加2.3萬畝,引黃灌區百萬畝設施園藝、中部干旱帶百萬畝西甜瓜、南部山區百萬畝冷涼蔬菜產業布局基本形成。全區糧經飼比例由2015年的109:54:20調整為2018年的110:57:25。
二是品種結構不斷優化。水稻重點推廣國標二級以上優質品種,小麥重點推廣中強筋品種,口糧作物品種優質化率達到64%,提高9.6%,小麥三等以上占比較上年提高2.9%,水稻三等以上占比較上年提高6.7%;玉米推廣糧飼兼用、淀粉加工型專用品種,專用品種應用率達到72%,提高2%;馬鈴薯推廣菜用型、淀粉加工型、主食加工型專用品種,專用品種應用率達到*。蔬菜產業緊盯中高端目標市場,培育優質產品,寧夏菜心、寧夏番茄、寧夏西芹、寧夏辣椒,中衛硒砂瓜、寧夏脫水菜等產品享譽海內外。
三是綜合效益顯著提升。全年糧食總產達到394萬噸,較上年增24萬噸,較前10年平均總產增35萬噸,創寧夏糧食總產*紀錄,實現了“十五連豐”,蔬菜產量達到702.8萬噸,同比增加3.9萬噸,總產值達到112.3億元,同比增加2.6億元;建設立體種養融合發展示范園區15萬畝,畝均增收600-800元,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產值2.3億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