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海東農業看作食材,怎樣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大餐,確實是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在農業產業方面,海東一直領跑全省,自古就是青海農業主產區。可以說,海東所在的河湟地區,就是青海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在悠悠湟水的滋養下,在一代又一代海東人的勤勞耕種下,海東農業結出累累碩果,從互助洋芋、樂都紫皮大蒜、樂都辣椒、循化線椒,到平安富硒果蔬,每一樣都是人們餐桌上*優質的食材。靠著這些優勢農產品,海東農業產業就能獨霸一方嗎?答案顯然是“不”。因為農業產業化早已成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靠出賣原材料永遠都不可能收獲理想的效益,這也是被各種數據所證實了的。比如一畝地種植小麥,畝產800斤,每斤1.2元,收入不到1000元;種植洋芋,畝產5000斤,每斤0.5元,收入2500元;種植蔬菜,每畝收益也不會超過萬元……當然,這還不包括生產資料成本和人力資源成本。
脫離傳統耕作模式下,在生產活動中,農民也像商人一樣成為一個“逐利”群體,什么效益高就種什么,市場上什么暢銷就種什么,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向這個方向引導。但他們往往忽略生產周期的問題,將近一年的播種收獲期間,市場的變化早已面目全非,導致近年來洋芋滯銷、中藥材過剩等等,*終受傷的還是農民自己。無疑,這就是單純農業生產中的一道“硬傷”。
那么,海東農業該走怎樣的路?誠如同濟大學教授程愚在海東市委市政府2019年工作務虛會上所說,不要把農業看成是單純的農業,農業要做好,一定要一二三產聯動。“全域旅游”曾是一個時髦的新名詞,在農業產業方面,我們也應有“全域”的理念。首先,應在精深加工上給予大力扶持,將海東優質的原材料進行科學加工,打造出一批品牌產品,實現農業的工業化,比如說海東拉面,為什么就不能研發出類似方便面的食品,從而可以登上火車餐車等人們快餐消費的地方?
其次,應積極和服務業“聯姻”,尤其是加強和旅游業的契合度,這方面海東也有了一些雛形,比如說打造了一些花海,開了一些火爆的“柴火雞”餐飲店,但總體又缺少鄉村旅游的整體整合,農民在其中也難以受益,參與積極性自然不高,這就需要規劃農業旅游的大概念,將海東所有農村囊括其中,走到哪兒都能看到鄉村美景,吃到鄉村美食。
再次,應客觀看待海東農業發展問題,賦予海東農業文化靈魂。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被不少人視為是一個“貶義詞”,甚至連農民兄弟對自己的身份也不夠自信,傳統民居推倒重來,進城住進高樓大廈似乎正成為一種“共識”,豈不知推倒的也是一種傳統文化。海東是河湟文化的核心,今年河湟新區的設立可謂眾望所歸。河湟新區要成為西寧海湖新區的翻版嗎?我看未必要走同一條道路,依托農業優勢,把河湟新區建成景美、水美、文美的現代化新型“大農村”,建出自己的特色也未嘗不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