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南省許昌市以推動農業農村進步為著力點,以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為切入點,以“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拓展應用為支撐點,以創新、實用、高效為原則,努力推進機械化與信息化的融合,探索出一條契合農機化發展特點、具有許昌特色的新路子。
一、科技引領,增強調度能力
2013年,許昌在河南省率先建成市級跨區作業指揮中心。結合農業實際與農機手需求,2014年自主開發“智慧農機”測畝計產系統,啟動建設許昌“智慧農機”信息平臺。2015年起,推進安裝聯合收割機“智慧農機”終端,終端由政府采購,免費為農機合作社安裝,合作社只需要承擔每年60元的流量費用。目前,全市安裝數量達到2400臺,接近聯合收割機實際保有量的40%,覆蓋全市200多家農機合作社。經過反復試驗、更新升級,“智慧農機”終端已具備定位導航、呼叫聯動、智能測畝、自動計產、倒車影像、溢糧報警、割茬高度控制7大實用功能。
二、注重實效,提高生產效率
在許昌市,以GPS和北斗導航為基礎的物聯網技術的運用,推動了農機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農機合作社安裝“智慧農機”終端,機械利用率和作業效率均大幅提高。定位導航功能,可減少跨區作業在途時間,制定合理作業計劃。呼叫聯動功能,使申請維修、供油變得簡便易行。測畝計產功能,收割機完成一個地塊的收獲,作業面積和糧食產量同時在終端和平臺顯示,收獲過程*后一項人工作業轉變為自動化。以1臺收割機日作業150畝估算,機手丈量土地需在烈日下步行20公里,同時收割機需停機2小時以上。智能終端完全替代人力,可實現不停機連續作業,且測畝計產誤差低于2%,勞動強度大幅降低。
三、對接供需,探索網約農機
在農機部門開展指揮調度的基礎上,為方便農民自主聯系機械收割小麥,2017年,許昌開發了“滴滴農機”手機APP。手機下載“滴滴農機”后,通過“區域找車”功能,可尋找到附近3公里、4公里、5公里的聯合收割機;通過“車輛分布”功能,點擊位置圖標后,可看到收割機號牌、機主姓名、電話、車型、地理位置等信息,農民群眾可直接呼叫機主手機或一鍵導航至收割機所在地點,實現自行領機、快速收割。通過兩年的宣傳推廣,網約農機作業模式已初步顯現效果。
四、拓寬思路,推進規范管理
許昌“智慧農機”信息平臺由農機指揮調度系統、深松作業監控系統、遠程指揮與安全監管可視系統構成,還將納入水肥智能監測系統。市、縣兩級農機信息化工作體系正在加快構建。“智慧農機”信息平臺不僅是全市農機部門的作業管理平臺,也為有規模的農機合作社提供了管理功能。在許昌,大多數農機合作社還是較為松散的聯合體,管理不夠規范,經營方式粗放。結合具體實際,2017年,開發了“許昌智慧農機”手機APP,與“智慧農機”信息平臺互聯互通,農機合作社可以免費下載使用。登錄系統,不論是小麥機收還是深松整地,合作社旗下每臺機械在哪個地塊作業、作業量多少、行駛軌跡等清晰明了,合作社負責人對社員的管理變得直觀高效,使有針對性地分配作業任務、督促生產進度、追溯作業質量、計算單機效益成為可能。
五、遠程響應,促進安全生產
提升農機安全監管能力,是許昌農機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一環。為避免機手在倒車過程中出現事故,我們為“智慧農機”終端配備了倒車影像,從技術上防范農機事故發生。收割機出現問題,機手可隨時按下終端上的“故障”按鈕求助,常見故障,一般通過電話指導即可解決;復雜故障,技術人員會及時前往維修。全市為14臺農機安全監理車輛配備了高清視頻采集云傳輸設備,關鍵農時季節,可實現對農機作業的流動巡視、實時監管和遠程指揮。一旦出現農機事故或突發事件,農機監理人員可及時到達現場,通過車載信息采集設備,將現場視頻同步上傳指揮中心,為依法依規快速處置農機事故或突發事件、及時組織救援創造條件。專業技術人員通過視頻,對農機手維修保養機械,可提供一對一的技術指導。
六、宏觀管理,運用大數據分析
在關鍵農時季節,2400臺收割機測畝計產終端、200臺深松監控終端,向許昌“智慧農機”信息平臺源源不斷提供了農機作業大數據。智能測畝和自動計產的實現,使以往農機生產中人工較難統計的作業畝數和糧食產量變為智能統計,終端將作業數據同步上傳服務器,可實時匯總分析,使糧食生產大數據采集成為現實,為*指導糧食生產提供了*手資料。深松整地作業補助項目實現數據的實時采集、準確匯總、可靠采信,有效控制了這項惠農政策在實施和監控方面的風險。農機部門*掌握市、縣、合作社及每臺拖拉機的作業進度,合作社和機手實時看到自己的作業畝數、深度、作業質量及軌跡,更利于規范操作。2017年,許昌市政府與中國農機院正式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今后一個時期,許昌將借助中國農機院強大的技術優勢,加強對農業生產大數據的分析、處理和應用,助推許昌農機作業*化、農機管理信息化、農機社會化服務規范化,努力實現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