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是農業大市、務工大市。全市耕地面積近900萬畝,糧食產量48萬噸,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勞動力資源總數為277萬人,外出務工人員130余萬人。每年“三夏”“三秋”時節,大批農民工奔波在務工城市和家鄉之間,耗費大量精力、財力。為解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不銜接問題,從2015年起,全市探索開展農機作業托管服務,經過試點推廣,2018年實現主要農作物耕、種、收農機作業托管全覆蓋。今年午季,全市小麥三天基本收割完畢,機收率達99.98%;秋季作物均實現了適時收種,全面完成了全年農機作業托管任務。
一、強化組織,做好托管準備
加大財政支持。市、縣區、鄉鎮三級均制定實施方案,明確托管工作目標、內容、扶持政策等,各縣區對開展作業托管給予每畝每年12元至30元不等的補貼。2016年市縣投入13.2億元補貼購置適用機械,2017年投入4000萬補貼機庫棚建設,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農機總動力762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2%,小麥、玉米、大豆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9%以上。
做好宣傳培訓。縣區、鄉鎮、行政村層層召開動員會,廣泛宣傳農機作業托管意義和扶持政策等,使農機作業托管深入人心。對全市農機系統干部、各鄉鎮分管負責人、農業綜合服務站及農機合作社負責人、農機手舉辦各類培訓50余場次,受訓人員2.5萬余人次,保障了托管工作順利進行。
簽訂托管合同。合作社和村委會簽訂作業協議,約定指導性作業價格、作業質量及違約責任等,并將協議張榜公示。行政村成立托管工作組,協助合作社入戶簽訂托管合同,合同明確作業環節和服務面積、作業質量、作業價格,約定責任義務、違約責任等,一式三份,合作社、村委會、農戶各留存一份。2018年全市合作社與農戶簽訂托管合同96萬余份。
準備托管機具。合作社根據合同對機械的需求,組織落實機具,對機械不足的合作社,吸納散戶加入合作社,保證用機需求。2018年1200多家合作社參與作業托管,落實托管機械累計23.5萬臺。
二、嚴格落實,推進托管作業
劃分托管網格。按照合同,全市以300畝至500畝不等的標準共劃分約1.4萬個托管網格。落實“以地定機、以機定人、以人定責”的工作機制,每個托管網格明確包保責任人、托管合作社、機具配置、作業機手、管理人員及聯系電話等,實現“人、地、機、管”結合。建立分級包保責任制度,把責任落實到人、到地塊、到機手,做到包保全覆蓋、監管無盲區、托管不漏戶。
注重過程監管。將托管工作分為宣傳動員、簽訂合同、落實網格、作業實施、作業驗收等5大環節,明確各環節時間節點、工作內容,做到各環節“做什么”“何時做”“誰來做”“怎么做”職責清晰、分工明確。合作社按照合同約定及時開展服務,鎮村按要求及時督促監管,保證序時開展工作和作業質量。開展不同層級督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確保工作按序時進度推進。
開展托管驗收。市、縣區、鄉鎮把托管落實情況層層納入考核,層層傳導壓力。各鄉鎮對托管具體面積進行驗收、核實、公示,將驗收報告和書面復核申請報縣級復核驗收。縣級調閱資料、實地走訪、電話回訪等進行復核,復核驗收結束后,公示具體作業面積,公示無異議后,根據扶持政策及時兌現獎補。
三、合作共贏,共享托管效益
經濟效益。作業托管降低了農民種地成本,按每季每畝土地農民節本增效20元計算,全市僅640萬畝小麥直接為農民增收1.28億元。農忙返鄉農民工約40萬人、往返交通費400元/人測算,節約資金1.6億元。托管提高合作社作業效率,實現連片作業、整村推進,作業期縮短2—3天,節省時間外出作業,機手年均收入由2.5萬元增加至3.5萬元。
社會效益。實施托管后,無序作業變成有序作業,加快了收種進度。一家一戶分散種植變成合作社統一耕種收,降低了作業成本,解放了勞動力。托管提高農機使用效率,經營服務效益提高,促進了合作社發展,全市農機專業合作社兩年內增加630家,部省級示范社發展到66家。
生態效益。作業托管開展前,秸稈禁燒靠干部死看硬守。作業托管實施后,農民不再直接種地,合作社成為落實秸稈禁燒工作的抓手,能夠按照農藝要求完成播種,實現“零火點”目標,同時易于實現秸稈“五化”利用推廣,秸稈綜合利用率逐年提高,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