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貴州省清鎮市碧空如洗。位于城郊的紅楓生態體育公園里,草木蔥郁,流水潺潺。就著一條長木凳,市民朱延德和老伴共享冬日暖陽,3歲的小孫子在一旁的沙灘上,正忙著打造他的“小城堡”……
“很多年沒來過這里了,以前都是繞開走,變化真是不可思議。”讓朱延德感到驚訝的是,這一帶原來是工業污染“重災區”,為何一轉眼就成了風景優美的生態公園?
黃土變黑土,種出來的東西不敢吃
出清鎮市城區不到1公里,便來到新嶺社區青龍村,也就是紅楓生態體育公園的所在地。上世紀70年代,一家生產醋酸的化工廠在這里安營扎寨。此后20多年,化工廠持續向村里的河流排放大量含汞污水,導致沿河土壤受到嚴重污染,還殃及村民的農田和菜地。
“沒過幾年,打出來的稻米就發黑發暗,一看就知道有問題。”59歲的村民陳潮琴告訴記者,化工廠開工后,村里每天都被一股濃烈的酸味籠罩,土壤與河水的顏色也*天變黑。
進入本世紀不久,化工廠因經營不善而破產,更無力承擔560多畝受污染土地的修復任務。2015年初,為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清鎮市嘗試采用低溫熱解技術,想把污染土壤中的汞一點一滴“摳”出來。
“按這種模式修復,三五個億資金都不夠用,遠遠超出我們的經費承受范圍,而且治理效果并不理想。”清鎮市生態文明建設局工程師王峰說,由于缺乏可參考的有效案例,修復治理方案遲遲未能敲定。
2016年,清鎮市組織中科院、貴州省環科院等科研機構的專家先后召開9次專題論證會,確立了“污染物不遷移、不擴散、控制風險”的治理原則,并決定采用“覆土+植物修復”的技術路徑,對污染區域進行綜合治理。
然而,具體要以何種形式開展植物修復,專家們爭論不下。是種一片封閉式生態修護林,還是建一座開放式生態公園?2017年2月,貴州省環保廳*終拍板,果斷選擇了后者。“青龍村位置好,建公園更能提升百姓的綠色福利。”貴陽市清鎮市生態文明建設局局長龍邦美表示,這是貴州省*次采用建公園的模式治理汞污染。
徹底阻斷污染物外泄途徑,讓周邊居民安心休閑
2017年3月項目開工建設,為確保汞不發生再次轉移,施工人員用4萬余方新土對公園進行全覆蓋,*淺處有1米,*深處達3米。同時,還在河流沿岸用水泥建了一條2.7公里長的阻隔墻。
“公園建成后,第三方機構對周邊水體和大氣的汞含量進行檢測,結果顯示一切正常,說明汞進入食物鏈和大氣的途徑已經阻斷。”清鎮市生態文明建設局公園管理處主任羅興勇告訴記者,公園整體投入1.6億元,治理成本遠低于其他模式。
今年5月,公園開門迎客,7000余株紅楓、垂柳、香樟等高大喬木,以及20多個品種的低矮灌木,把當年的廢棄廠區裝扮得生機勃勃。公園內,足球場、籃球館、羽毛球館、兒童游樂區等體育健身場館全部免費向市民開放。
“說實在的,剛開始我對安全性還有顧慮,畢竟曾經是個工業污染區。”開園一段時間后,市民吳學文遲遲不愿來游玩。在女兒的鼓動下,他總算進來溜達了一圈。“到處都有科普宣傳牌,圖文結合,很有說服力,看來是我多慮了。”此后,吳學文成了這座公園的???。
公園深處,一座用木柵欄圍起來的小園子格外顯眼,即使里面種上了不少植物,但還是能一眼看到黑黢黢的泥土,與周圍綠地形成鮮明對比。王峰介紹說:“這是一塊實驗田,我們要保持跟蹤監測20年,尋找出對汞有高富集能力的植物,為治理更多汞污染場地提供數據支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