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坐標軸來顯示廣西六十年的發展歷程,橫軸代表60年,縱軸代表廣西農業成就,那么,兩者的交集所呈現的曲線一定令人驚嘆: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只有18.6億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如今,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到2017年的4743億元。
六十載滄桑砥礪,一甲子闊步自強。廣西立足溫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龍頭集群,推動農業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取得了顯著成就。
2017年,廣西水果產量位居全國第3位,柑橘、芒果、柿子、百香果、火龍果等特色水果全國*,香蕉、荔枝、龍眼等居全國第二,是全國亞熱帶水果的“果園子”;廣西全區秋冬菜種植面積達到1412萬畝,成為全國*的秋冬菜生產基地,每10棵菜有8棵運往北方,“南菜北運”年供菜近900萬噸,是寒冬時節全國人民的“菜園子”;廣西甘蔗種植面積1121.25萬畝,糖料蔗產量占全國60%,是全國人民的“糖罐子”;蠶繭產量占全國50%以上,是全國*的桑蠶原料蠶生產和蠶絲加工基地。
歲月如梭,山水依舊,廣西農業成就斐然。更為重要的是,“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標志著廣西農業已然選擇了質量效益并重的綠色生產方式,從農作物商品率低到“桂”字品牌農產品享譽全國、走向世界,昭示著廣西農業不斷拓展著中國農業的邊界。
如今,廣西農業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邁著改革創新的步伐,向著綠色發展、提質增效、產業興旺的目標闊步前行,在八桂大地上續寫華麗新篇章。
綠色發展 理念始終如一
在百色靖西市湖潤鎮騰飛生態養殖公司院內,十幾棟形如二層小樓的豬舍整齊排列,幾乎聞不到臭味。“這里的豬住的可是‘樓房’。”該公司負責人黃小軍笑道。這種“樓房”其實叫作高架網床,一樓的集糞區地面硬化,二樓的飼養區采用全漏縫地板,豬糞尿直接落到一層。這樣一來豬舍通風良好,豬不易得病,又不需要用水沖刷,員工勞動強度也大大減輕。
這其中發揮主要作用的益生菌,有著“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在飼料里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善牲畜腸道環境、促進飼料吸收、減少糞便排泄量,并提高豬的免疫力,大幅度降低抗生素的用量,而集糞區撒入相關微生物,既能發酵除臭又能抑制蚊蠅滋生,定期清理即可獲得優質有機肥。
目前,全區已建成并實施高架網床的養殖場超過500家,欄舍面積達63.16萬平方米,應用微生物養殖場達828家。以“微生物+”為核心的廣西生態養殖模式,不僅有效破解規模化養殖中抗生素濫用、飼料成本高、產品質量不安全等難題,而且基本實現養殖糞污減量化、資源化。
“利用稻田生態系統的內部循環,施用農家肥和農副產品養魚,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產品無農藥殘留,提高了水稻和水產品的食用安全和品質質量。”梧州市農委主任趙春寶介紹,目前,梧州市萬秀區積極發展稻魚共生綜合種養項目,示范帶動思良江沿岸綜合種養1000多畝,“一水兩用、一田多收”效果顯著,大大有效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了對外部環境的污染……
對生態的偏執似乎是廣西多年的習慣。廣西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當前,廣西按每畝1元標準設置耕地土壤改良培肥資金,用于推廣應用綠肥種植、秸稈快速腐熟還田、增施有機肥、酸化土改良等質量提升技術;每年發展冬種綠肥300萬畝以上,秸稈還田3600萬畝以上。同時,以綠色為引領,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每年30多億元用于耕地地力保護補貼。”
正是各項生態支持政策的不斷配套,全區在農業生產中進行了以品種、土壤改良和科學種田為主題的技術層面的創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在生態技術方面成就斐然:生態富民示范村1000多個,“豬+沼+果+燈+魚”生態養殖池5萬多個,示范戶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據統計,廣西綠色有機農業已形成了包括茶葉、白砂糖、大米、水果、蔬菜、中藥材、食用菌、肉牛、食用植物油等產業,目前,廣西種植業獲得農業部的“三品一標”產品產量1300多萬噸,面積超過1400萬畝,其中綠色有機農產品年生產量300多萬噸,面積400多萬畝,產值達300多億元,加快了廣西農業由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使綠色有機農產品供給更好地契合和滿足消費升級需要。
提質增效 改革創新助力
“我有一米七八,這甘蔗都快三米高了,一畝地估計能收8噸。而且總算可以用機收了,每畝地至少能賺1000元!”來賓市興賓區鳳凰鎮黃安村的蔗田里,村民胡光付站在甘蔗下面比劃著告訴記者,黃安村去年成為“雙高”基地建設試點,經過小塊并大塊,村里的地塊從1180塊減少至36塊。有了規模,修路、整地、機收都方便。
作為全國的“糖罐子”,蔗糖這一產業的戰略性地位舉足輕重,然而,成本高居不下,始終是廣西蔗糖的一塊“心病”。為了去除這一“頑疾”,從2014年開始,廣西在全國率先創新開展糖料蔗高產高糖“雙高”基地建設。蔗糖業的“*車間”逐漸蝶變——以水利化為基礎,測土配方、智能化水肥藥一體化等精細化管理措施大力推進;同時良種良法的廣泛應用,讓高產高糖的目標越來越近。
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是糖業降本增效的核心,而機收則是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難點,也是降低甘蔗生產成本的關鍵。自治區“雙高”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雖然國外甘蔗收獲機仍占據市場主導,但正是“雙高”基地的建設,才讓國產甘蔗收獲機廠商加大了產品研發,多項研究甚至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并在適用性、可靠性、作業效率方面不斷提高。
農業提質增效離不開科技的保駕護航。作為荔枝之鄉,欽州市荔枝種植的水平和規模當屬國內*。欽州市政協副主席、水果局局長李云昌告訴記者:“農戶的種植技術水平對水果的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據了解,為了全程跟蹤服務荔枝種植,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在欽州設立了綜合試驗站,以體系為依托,欽州市水果局經常邀請國內*水果專家開展技術培訓指導。通過技術指導的形式,高接換種、密閉果園改造等一批實用新技術扎扎實實地落入了果園里。
政策有配套,更需制度新安排。在廣西農業廳與廣西農科院“廳院合作”機制引導下,6個廣西農科院市級分院、7個廣西蠶科院市級分院逐步建成,60個縣域特色作物試驗站分批建立。由自治區級農業主管部門主導,以自治區帶市,以自治區、市帶縣的農業科研新機制創新搭建,廣西的自治區、市、縣三級農業科研體系得到全面重構,煥發出新的生機,特別是廣西農業廳、廣西農科院合作共建的60家縣域特色作物試驗站,把試驗站建在主產區田間地頭,讓農業科技真正推進尋常百姓家。
產業與科技的高度融合,讓農業科技創新誕生了許多新成果。據統計,2000年以來,廣西農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8項。立足廣西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成立了19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涉及農業產業22個,專家總數1539名。19個創新團隊成立以來共獲得科技成果獎141項,其中*獎項3個、省部級獎項75個,培育新品種超過530個,研發集成優質高產、綠色生態技術335項。
產業興旺 園區促進融合
漫步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的商圈、步行街內,人們會發現,一家家散發著誘人醇香的柳州螺螄粉店越開越多;瀏覽在京東、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上,柳州螺螄粉的銷售也日趨火爆。
走進柳南區螺螄粉產業園區,一股螺螄粉特有的氣味撲面而來,刺激著唾液分泌。一輛輛配送車輛有序穿梭前行,忙碌的工人忙著裝貨、卸貨,倉庫里整齊地碼放著即將出庫的成品螺螄粉……進入配料加工車間,從農戶那里收來的架豆,經由腌制、加工,切成長度*到厘米的小段,裝進統一規格的小包裝袋里,成為一份酸辣鮮香的螺螄粉方便袋裝不可缺少的十三種配料之一。這樣的一袋螺螄粉,每天要從柳州發往全國各地80萬包。
被螺螄粉產業牽起的,不僅僅是目前在柳州各縣鄉種植面積高達8萬畝的豆角產業,還有竹筍、木耳、水稻、香蔥、葉菜、花生和小黃豆等產業。隨著“路邊攤”逆襲為“網紅”小吃,螺螄粉也從一般“行業”升級為特色“產業”。
柳州市農業局局長溫成全說:“別小看這一包包螺螄粉,僅原料生產這一部分,就帶動基地農戶20萬人、貧困戶4500多戶,約2.3萬人,人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
與工業名城柳州工業化思維做農業有所差異,自治區首府南寧更看重產業是否形成融合。在南寧橫縣,該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茉莉花之都”,全國80%和全球60%的茉莉花及茉莉花茶均出自這里。橫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并非“孤芳自賞”,而是“一帶兩區三園”的有機融合,即茉莉花種植標準化示范帶,產品加工區、創新創業區,中華茉莉園、電商產業園、商貿物流園,2017年,隨著該園入選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樹立起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的典范。
如今,在廣西玉林市,“有邊界、無圍墻”的五彩田園,原有村落的肌理文脈沒有被破壞,鄉村的骨架、農耕文明的靈魂還在,在此基礎上,續寫著現代農業、美麗鄉村的新篇章。在滾滾的邕江北畔,入選18個*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的南寧市西鄉塘區“美麗南方”,正交織成美麗又富饒的樂曲,悠揚地悅動在這個春風沉醉的時節。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廳長劉俊介紹,目前,田東縣百色芒果、永福羅漢果、陸川豬被認定為*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橫縣、來賓、柳州市柳南區已成功創建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位居全國前列。廣西累計啟動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園、點)7539個,帶動貧困戶超過15萬戶,示范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當地提高30%以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林牧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