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桶裝可堆肥垃圾,像剩菜剩飯、果皮菜葉、肉魚之類會腐爛的東西;綠色桶裝不可堆肥垃圾,比如廢塑料、廢金屬等一般不腐爛的東西。剛開始不太會分,也嫌麻煩,現在大家都養成習慣了,村子也格外整潔干凈。”在全國文明村山東省鄒城市香城鎮北齊村,村民劉麗樂呵呵地說,全村每家每戶都分到了兩個垃圾桶,每天保潔員上門來收,給稱重登記,積分可以換生活用品和有機肥。此外,村子還配有紅色的有毒有害垃圾桶,可以投放廢舊電池、農藥瓶、燈管、油漆桶等。
據了解,早在2014年前后,山東鄒城市便建立了“戶集、村收、鎮中轉、市處理”生活垃圾收集處理模式,實現行政村居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被住建部列為全國典型案例。去年,山東鄒城市被列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示范市,積極探索農村垃圾“兩次四分法”,即:村民按能否腐爛為標準對垃圾進行*分類,分為“可腐爛的”和“不可腐爛的”,投放到政府發放的兩類垃圾桶;保潔員分類收集各戶垃圾,運至資源化處理站后進行第二次分類,“可腐爛的”進行資源化堆肥處理,“不可腐爛的”垃圾再分“好賣的”“不好賣的”和“有毒有害的”三類,“不好賣”的納入“戶集、村收、鎮中轉、市處理”垃圾處理體系,“有毒有害的”統一收集后暫存,實現了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利用。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處理,源頭細分是基礎。”山東鄒城市市容環衛局局長張田云介紹,為做好垃圾“兩次四分”,全市配備了分類垃圾桶12000余套,建設村居垃圾收集點400余處,配備生活垃圾分類保潔員230余名,逐步取消了村內垃圾集中堆放點和垃圾池,實行全過程封閉式運轉,實現垃圾從投放到處理全程不落地。
與此同時,山東鄒城市努力做好就地資源化利用,2016年開始在嶧山等4個鎮進行了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試點,而后確定采用具有出肥速度快、肥力好等特點的高溫好氧微生物發酵模式,經設備發酵、堆肥處置,實現可堆肥垃圾資源化和減量化。
香城鎮村鎮辦主任丁德貞介紹,全鎮收來的不可腐爛垃圾,都送到垃圾中轉站;可腐爛垃圾則送到旁邊的資源利用站,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生成有機肥。“這套機器每天接納1500公斤,出肥200公斤左右,其中留三分之一作為菌床。”他表示,全鎮已有4個垃圾資源化處理站點,有機肥每袋2公斤,售價8元,除了投放市場,還作為垃圾分類積分獎勵發放給村民。
山東鄒城市垃圾處理實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模式,每建成運行一座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處理站,市財政給予屬地鎮街30萬元的獎補。同時,將保潔任務托管給2個專業公司運營,實行“市考核鎮、鎮考核公司、公司內部考核”的三級考核體系,所產出的有機肥部分用于對村民垃圾分類的獎勵,其余部分商業化運作,有效減輕了財政負擔。
目前,山東鄒城已投資2500余萬元,在13個鎮投建成30處資源化處理站,日處理農村可堆肥垃圾約15噸,年削減農村生活垃圾量約5000噸,轉化成有機肥約1000噸,實現了垃圾分類設施鎮域全覆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了80%。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