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鄉鎮街道、村居社區,越來越多的牌子懸掛在基層單位的墻上門上,大大小小動輒幾十塊。不少群眾反映,這些地方只負責掛牌,卻無相應功能為百姓提供服務。由形式主義催生的掛牌過泛過濫現象近年來有加速蔓延跡象,“牌子滿墻”成為基層治理鏟除不盡的“野草”。
掛牌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可以起到表彰先進、督促后進、落實責任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基層掛牌并無不妥之處。但一些地方掛的牌子與實際工作存在不相符的地方,有的只負責掛牌,卻不負責推動工作、提供服務,民眾幸福感并沒有得到提升,自然不會為此買賬,這種不扎實的工作作風甚至會灼傷基層單位的公信力。
基層牌子多,一個原因是基層工作內容較多。黨建、扶貧、維穩、掃黑、計生、科普、法治等等,不一而足。所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面對如此繁多的工作內容,*簡便的方式就是掛一個牌子,表明工作“干過”,至于“干得好不好”,自然就另說。
但工作內容多,與頻繁掛牌沒有必然聯系。產生因果關系的,還是上級的考評、考核不科學。有的掛牌涉及到經費問題,掛一個牌子,就能得到經費激勵。于是,為了突出這項工作,個別地方想方設法爭取掛牌的機會。至于工作是不是扎實,民眾是否由此得到過切切實實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不免要打一個問號。在測評這項工作時,上級部門工作不扎實不深入,在后期也缺乏跟進措施,就導致“牌子一掛、萬事大吉”的情況時有發生。
牌子太多,造成的危害有三個。*,造成了不必要的資金資源浪費。第二,擠占了基層干部的時間精力。第三,在民眾眼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因此,必須對基層掛牌開展“瘦身”行動,確保牌子與責任相統一,堅決取締那些名不副實的“假牌”“虛牌”。要堅持動態的考評考核,不能牌子一掛就了事,尤其要注意發揮掛牌組織應有的服務人民、推動發展、美化環境等作用。此外,還要進一步倡導重實干、求實績的干事創業作風,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把心思、精力、資源都用在改革發展、民生保障等工作中,切實讓基層有變化、讓民眾有好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