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兩米高巨型稻坐專車北京展覽
兩米高巨型稻坐專車北京展覽
農業網   時間:2018/12/12 9:38:00  來源:瀟湘晨報  閱讀數:370

  稻子長得比人還高,這是真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就有這樣兩蔸巨型稻,它們都來自長沙。

  因為長得太高,超過兩米,這兩個“巨人”不能坐飛機、高鐵,兩位司機專車送它們去北京,開了1500公里。

  去的時候很麻煩,不過暫時不用考慮回來的問題。展覽結束后它們將被送到中科院,繼續展示雜交稻成果。

  在北京舉行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農作物新品種研究成果展區,兩蔸兩米多高“巨型稻”實物成了又一個“吸睛”展品。

  這是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夏新界帶領的科研團隊所培育出的“巨型稻”,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2017年10月中科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正式宣布巨型稻研發種植成功。

  12月11日,記者從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獲悉,展出的這兩蔸巨型稻都來自長沙。由于長得太高,它們還享受了專車服務。

  12月11日下午4點,在長沙縣金井鎮湘豐村巨型稻種養試驗及育種基地,還有兩畝巨型稻未收割,而金穗已垂腰。記者看到,巨型稻的頭頂上有成片的防鳥網,稻田里則豎著2.4米高的度量桿。

  金黃的稻田里藏著兩個并不相鄰的坑,村民林澗潛指著它們說,“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巨型稻就是從這里挖過去的”。

  “別人是挑擔茶油進北京,我是送兩蔸水稻進北京,這是第三次了。”夏新界告訴瀟湘晨報記者,挖出這兩蔸帶著根系和泥土的巨型稻,裹上塑料袋,再套上塑料管,“精心打包,保證在運輸過程中完好。”夏新界說,因為巨型稻長度超過兩米,不能通過飛機、高鐵運送,所以他們專門安排了兩位司機,開專車送去北京的,“兩個司機開著一臺商務車,從長沙到北京一共開了1500公里。”因為距離太遠,兩人輪流開車。

  早在10月中下旬,兩蔸巨型稻就已到達北京。“我們計劃是開館前*送過去,就更好看、新鮮,但開館時間推遲了,所以大家看到的其實不是巨型稻*看的樣子。”夏新界告訴記者,展覽結束后,兩蔸巨型稻將運到北京的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展覽館繼續展覽。

  水稻“坐”上一臺商務車去北京

  根據高度、莖稈粗細等挑選展品

  “小時候種的普通稻穗大概剛沒膝蓋,而巨型稻能長得比姚明還高。”林澗潛一個箭步跨入稻田,在高大的“巨型稻”面前,1.7米高的他顯得矮小了不少,伸直手臂才能夠到稻穗。

  這兩畝巨型稻,為什么偏偏選中那兩蔸送去展覽?夏新界說,是他弟弟幫忙從這里挑的,“選的是有代表性的兩蔸”。它們在高度、莖稈粗細、穗子多少、大小等方面都很有代表性。

  夏新界介紹,巨型稻*可達2.2米。一蔸巨型稻平均有40個左右的稻穗,每穗有的多達800粒稻谷。

  穗多粒大,產量當然不低。據了解,一畝普通水稻平均產量只能達到500-600公斤左右,而種滿一畝地的巨型稻,目前產量在800-900公斤左右。

  “禾下乘涼”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夢想。這一夢想實現指日可待:全國各地的巨型稻種基地試驗田里,平均蔸高2米的巨型稻莖稈粗壯,比普通水稻高出一大截,人走在稻叢中竟會被“淹沒”。

  2016年,夏新界帶領課題組和湘豐茶葉集團合作,在長沙縣金井鎮湘豐村試種下*批巨型稻。目前,“巨型稻”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浙江、四川、重慶等地有40個試種點。

  “試種點單純種植試種的產量一般達到每畝800公斤上下,少的也有六七百公斤的。”夏新界介紹,不同地方氣候、水質、土壤條件不一樣,產量也不一樣,“現在仍處在試驗種植階段,在摸索種植條件,目前產量達到了目標。”

  應用

  便于種養結合 節約人力和資金

  對農民來說,豐收是*重要的。既高產,又優質,夏新界這樣概括“巨型稻”的特點。“巨型稻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強,病蟲害少,而且安全可靠,鎘等重金屬含量低于國家標準,而且口感好,可媲美東北五常大米。”

  高大茂密的莖葉保證了產量,也為水產和蛙類動物提供類似林間的優質棲息地。“兩米多高的‘巨人稻’已經是很稀奇的事情,但我更看重的是巨型稻的立體種養模式。”夏新界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兩米多高的水稻下,稻花飄香,金穗垂腰;腳下是一田清水,水里游的是自然放養的魚、泥鰍、青蛙;頭頂是無人機監控生長、施肥;富含蛋白質、身形頎長的稻稈被專用設備切條加工成優質牛羊飼料……

  在湘豐村巨型稻種養試驗及育種基地,1000畝集中連片的試驗基地包含巨型稻立體種養試驗、巨型稻高產試驗和巨型稻制種等試驗示范基地。其中種養結合區養殖了青蛙、丁桂魚、巴沙魚、稻花魚、泥鰍、甲魚、烏龜等。稻田里,泥鰍游、青蛙跳的和諧場景已經上演。

  “這種立體種養方式,不但可以節約人力和資金成本,還能實現一畝多收,余糧共贏。”長沙縣金井鎮湘豐村黨總支書記林全良算了一筆經濟賬:今年單季每畝地產量達到800-900公斤,巨型稻大米加上巨型稻制種的產值預計達到1100萬元。“加上青蛙、泥鰍等銷售,畝均產值將超過5萬元,除去成本,每畝純收入超萬元,比我們傳統的種田,利潤增加了20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hh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