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農業博物館】農作制或稱耕作制的發展過程和形式,世界各地不盡相同。它的發展階段既是前后銜接的又是前后交錯的,地區間和地區內的發展都很不平衡。中國古代農作制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撂荒農作制
原始農業時期,對開墾的荒地種植一年或若干年后即予以拋棄,另找新的地點開荒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根據土地利用時間的長短,撂荒農作制又可分為生荒農作制和熟荒農作制兩種。
生荒農作制盛行于距今1萬年前至8000年前,使用石刀、石斧和木棒進行所謂“刀耕火種”。新開地種植一年,即予拋棄,第二年另找新地開墾。在這種農作制下,人們年年遷徙,沒有固定住所,被拋棄的土地經許多年依靠自然植被自發恢復地力后,才能再行開荒利用。
夏、商、西周時期已進入熟荒農作制的*階段。
2、土地連種制
春秋以及戰國初期,是撂荒制向土地連種制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實行的“田萊”制或“易田”制,是已耕地和撂荒地之間的定期輪換,其撂荒期已縮短為1-2年,并且已有部分土地“不易”,也就是連續種植而不再撂荒了。由于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應用,農業生產力有了較大提高。一些侯國“廢井田,開阡陌”、“墾草”、“治萊”,紛紛開墾荒地,及至戰國后期,逐漸廢棄撂荒制,走上了土地連種的道路。這時,土地利用率有了顯著提高,養地措施有了明顯改進,已基本上靠人力養地。此外,這一時期還有部分土地在連續利用的基礎上,出現了輪作復種制的萌芽。
3、輪作復種制和間作套種制
秦、漢至唐、宋時期,是輪作復種制和間作套種制產生、發展、推廣和完善的階段。
早在秦、漢時期,北方地區已初步發展了輪作復種的二年三熟制。隋、唐以后,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的輪作復種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時南方的雙季稻栽培和麥稻輪作復種一年二熟都有較大發展。
間作套種制萌芽于漢代,魏晉南北朝時已在桑間種植綠豆、小豆等。此后,間作套種制已有較大發展。
4、多熟農作制
元明清時期,農作制進入多熟制階段。特別是明清時,隨著玉米、甘薯、花生、煙草等新作物的引入,輪作復種和間作套種形式更為豐富,從而使多熟制不斷完善。在輪作復種方面,北方地區二年三熟制更加普及,一年二熟制有了初步發展。南方則雙季稻的栽培面積更加擴大,并出現了雙季連作稻、雙季間作稻、雙季混作稻等多種形式;稻麥、稻豆、稻薯輪作復種的一年二熟制,以及稻的三熟和稻稻麥、稻稻薯、稻稻肥等的一年三熟制有較大發展。稻豆、麥豆、糧薯、糧肥等的間作套種發展也較快。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