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各項事業發展的新紀元。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1992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松原市應運而生。26年斗轉星移,松原各項事業實現了飛速發展,尤以農業*,用“巨變”一詞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糧食產量從建市之初的356萬噸到如今的750萬噸;種植結構農業生產由單一以糧為綱的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轉變;農業品牌從建市之初的0到如今的200余個國、省級品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建市之初的1296元到如今的10870元;26年的農業發展軌跡,可謂滄海桑田,今非昔比。
縱觀全市26年的農業發展,具體可以用“增、大、質、改”4個字來概括。
“增”糧食產量位居全省*
建市之初,正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剛剛確立的時期,也是松原市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第8年,農民生產積極性正空前高漲。然而當時也是農業自然災害比較頻繁、農產品市場波動比較大的時期。面對這一現狀,剛剛成立的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充分調動各級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群眾務農種糧的積極性,調結構、抓特色,重科技、攻單產。松原市農業局積極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全市600多名農技推廣人員每年推廣先進實用技術2000多萬畝,80多項農業新技術先后被應用。自此,全市糧食作物單產水平開始大幅度提高,從2010年開始,全市糧食產量連續邁上600萬噸、700萬噸臺階,2016年達750萬噸,一直穩定到現在。松原市也因此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扶余、前郭、長嶺、乾安均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
“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空前
松原是一個農業災害發生比較頻繁的地區,尤其是旱災對農業危害*為嚴重。據有關氣象記錄記載,近50年內旱災發生頻率:春旱為98%,夏旱為72%,秋旱為76%,幾乎年年發生干旱。2000年,因大旱糧食產量曾一度下降到271萬噸,比1998年減產310萬噸。為了抗御自然災害,市委、市政府把農業設施化建設和生態建設作為促進農民致富的重要舉措。
建市以來,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西部土地開發整理,到全面實施河湖連通工程、積極推進松原灌區建設,再到實施美麗家園行動計劃,全市累計投資數百億元。哈達山水利樞紐工程、松原灌區、河湖連通、引松入扶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完善了引、蓄、灌、排相結合的農田水利體系。投入38億元實施西部土地開發整理工程,新增耕地113.2萬畝。全市農田機電井總數達到19.7萬眼,發展節水灌溉面積450萬畝,全市農機具達20.1萬臺,農機作業總量達到4.4億標畝,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8%,比全省高3個百分點。26年里,在經歷了人工插秧、耕牛犁地、人工搬運后,柴油機、拖拉機、收割機等種收方式,人力徹底解放出來。農業機械化程度一步步提高,糧食收割時間也越來越短。一些大型機械的應用,使得原本十五天才忙完的三秋生產,現在兩三天就能完成。這些措施,有力推進了農業生產基本條件的優化升級,進一步增強了農業抗御干旱和洪澇災害的能力,為確保糧食穩產高產、“全省增產百億斤糧食工程”和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質”農業發展品質大提升
從建市到現在,松原市農業可以說經歷了靠“助力”推進的傳統農業轉變階段到靠“推力”提高產量的現代農業起步階段,兩個發展階段松原市農業也發生了從量到質的改變。
為提高農業高質量發展,多年來,松原市依托農產品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家庭、集體、合作、企業等經營方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目前,全市擁有松糧集團、盼盼集團、嘉吉生化、鑫鑫資本等龍頭企業達224戶。建成了長嶺縣興源合作社、寧江區民樂蔬菜專業合作社、前郭縣富源農機專業合作社、乾安縣則字農機合作社和扶余市盛錦聯合社等專業合作組織5462個。全市累計“三品”認證增加到228個,無公害農產品達到81個;綠色農業示范基地達57個,示范區面積達到42萬畝;“三品”種植面積達到190萬畝,產量達到90萬噸,產值達45億元。培育“松原小米”和“扶余四粒紅花生”2個區域公用品牌;打造5個*商標,8個國家地理標志商標,8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獲得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國農交會金獎產品11個。“善德良米”成為杭州G20峰會*米。2017年,松原市一產增加值實現277億元。
“改”激勵農業發展加速前行
回顧建市以來松原農業走過的歷程,也是改革在不斷激發和釋放出生產力的過程。按國家政策要求,松原市取消了農業稅費、實行農業補貼、支持“菜籃子”、農業生產發展、農機購置等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改革紅利釋放了巨大的資金和效益,所有的農業人無不為此獲利。
只有改革才能發展,也激勵著我市農業的加速前行。近幾年,松原市積極落實國家一系列涉農改革政策。土地流轉有序推進,2017年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353萬畝,流轉戶數10.4萬戶,新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400個,全市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375萬畝。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推進,2014年以10個村為試點,啟動實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目前涉及全市所有鄉(鎮)、1123個村、505228戶的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基本完成,確權改革紅利開始釋放;全面拓展農村金融服務,積極開展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試點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探索實行蔬菜棚膜抵押物確權流轉,2017年全市涉農貸款余額達近700億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