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美麗鄉村成了熱詞,信陽“美麗鄉村”惹人愛。
但凡知道河南信陽的人,都知道有個美麗鄉村叫郝堂,一個“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美麗鄉村典范。那里是鄉村與都市文明碰撞的結晶,更是一方安靜閑適的世外桃源。她上過CCTV的《焦點訪談》,上過《人民日報》的頭版,更是經常見各省市媒體,每每提起總讓人津津樂道。以至于游人若來信陽,必去看郝堂;以至于外人若說信陽,必定會提起郝堂。
“現在你再來信陽,到平橋看美麗鄉村,除了郝堂,有陸廟、新集、中山鋪,佛山、胡店、金龍灣,還有三臺、馬營、兩河口、吳塘、何崗、天目山……”平橋區委書記李靈敏自豪地說,“一村一畫卷,村村各不同,保證你每個村看了都不想走!”
建設美麗鄉村一個都不能少
近年來,平橋區深入踐行綠色發展思想,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堅持以脫貧攻堅為引領,不斷加大農村綠化美化力度,逐步實現從“一村美”到“全域美”的美麗嬗變,一個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在平橋大地上熠熠生輝。
秋去冬來,穿過喧囂的明港鎮,西行差不多半個小時,一片金色田園中,一處優雅嫻靜的小村落,便是新集村。這里桂香剛消,菊香漸濃,街旁溪溝內清水淙淙,街巷整潔,院落清靜,處處祥和靜美。
然而幾年前,這里一年到頭卻是塵土飛揚、垃圾圍村。新集村的變化,只不過是平橋區聚力打造全域美麗鄉村的一個縮影。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推進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群眾改善人居環境的愿望更加迫切。
平橋區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產、城、村”統籌發展的三項重點工程之一來抓,決心還鄉村百姓一方碧水藍天,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秀美山川。
平橋區境內植被豐厚、生態優良,震雷山、天目山南北呼應,淮河、浉河橫穿全境,出山店水庫雛形初現、煙波浩渺,天目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兩河口國家濕地公園遠近聞名,生態資源極具優勢。
經過充分調研,平橋區率先提出:保護好山山水水,美化好村村寨寨,要把平橋區每一個村莊都打造成美麗鄉村,讓每一個農民都感到滿意和幸福。
今年年初,在全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動員大會上,李靈敏直言:建設美麗鄉村,一個都不能少!
該區制訂印發了《美麗鄉村戰略實施方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鄉村創建專項工作方案》和《美麗鄉村季度考評活動實施方案》,成立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一月一督查、一季度一觀摩、一年一考評,持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狹窄不平的路變得寬闊平坦,道路兩旁的樹栽起來了,門前屋后的花紅起來了,家家戶戶喝上了跟城里一樣的自來水,塘變清了,渠變美了,村前村后的垃圾不見了,村中的文化廣場建起來了,通城達鎮的農村公交車開起來了……
今年年初以來,平橋區共投入建設資金12億元,重點用于農村公路、生態綠化、安全飲水、垃圾治理、污水處理、文化廣場等十多類重點項目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極大改善,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
綠化美化家園一家也不能漏
“以前在村里走一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現在你看,道路硬化了,兩旁栽上了樹,種上了花,美得很呢。”談起家鄉的變化,查山鄉肖店村農民杜娟就高興不已,“村頭新建的文化廣場,還配備健身器材,如今呀,我們每天都唱著跳著過!”
在打造全域美麗鄉村過程中,平橋區清醒地認識到,推動鄉村振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必須堅持“農民是主體、產業是關鍵、細節定成敗”的思路,只有群策群力、久久為功,才能真正實現“山水如畫、鄉村如詩、田園如歌”的全域美麗鄉村。
經過廣泛發動和科學調研,在認真聽取各村村民代表意見的基礎上,該區確定了一個個突破口:
清潔家園,垃圾是重點。區、鄉兩級財政每年投資4200萬元,引入第三方清潔服務公司,全面實施政府購買服務清理農村垃圾。通過公開招投標,與4家環衛公司簽訂服務合同,配備保潔員2000余名,累計投放垃圾桶5.2萬余個,投入各類垃圾清運車、道路洗掃車、電動保潔車1000余輛,以新集、郝堂等村為試點,建設高標準垃圾分類中心,建成“互聯網+智慧環衛”管理平臺,運用互聯網技術對垃圾清運車輛運行情況和環衛隊伍保潔效果,進行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管理。
堅持從源頭抓起,開展減量化、分類化、資源化、無害化治理農村垃圾。動員全民參與,在各個鄉村掀起陳年垃圾清理“殲滅戰”,全面清理消滅了全區國省縣鄉村道兩側、鄉鎮政府所在地和3600多個村民組的陳年垃圾,全面實現“三無一規范一眼凈”。平橋區以鄉鎮為主體,建立了鄉、村、組三級網格化管理體系,引導群眾監督環衛保潔工作,增強衛生文明意識。
污水處理,鄉村不能忘。該區堅持標本兼治、分類推進,依托美麗鄉村和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在甘岸、長臺等重點集鎮、沿淮村、中心村和移民安置點,建設完善農村污水處理廠和排水管網,確保污水經過治理后實現達標排放,使浉河、淮河沿線逐步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小廁所,大革命。該區將農村“廁所革命”作為民心工程和民生實事來抓,采取“財政獎補一點、鄉村配套一點,群眾自籌一點”的辦法,積極推進鄉鎮政府所在地、行政村、鄉村旅游景點、道路沿線和加油站公廁建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改造,努力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文明創建,人人參與。結合扶貧愛心超市,廣泛動員群眾創建“文明村院”,制作發放積分卡,每月組織對貧困戶和非貧困戶進行積分評定,獲得的獎勵積分可在愛心超市兌換生活用品,不斷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實現由“要我干凈”到“我要干凈”的心理轉變,使每個村莊越來越干凈,越來越美麗。
建設“四美鄉村”一項也不能差
從郝堂古樸的豫南民居到佛山村秀美的魚米茶鄉,從奏響千年雅樂的城陽城到“被干凈喚醒”的新集村,從尖山紅色革命舊址到天目山國家森林公園,從陸廟綠色茶園到潘寨多彩田園……平橋區依托不同的自然風貌、村莊形態和地域特色,繪就了一條條連接東西、溝通南北、循環全域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全域美麗鄉村創建讓平橋區處處美麗綻放,亮點頻現。
在創建過程中,平橋區創新思維,主動融入多種新元素,堅持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發展生態產業、建設休閑旅游景點有機結合起來,讓群眾嘗到“美麗果”,掙到“生態錢”,端上“綠飯碗”。
查山鄉通過土地流轉,支持泉水灣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發展了600多畝的山楂園,村民流轉土地獲得了租金,在山楂園中務工又增加了收入。
明港鎮選擇基礎設施健全、產業基礎好、效益佳、帶動能力強的多個產業項目,在段灣等8個村打造起“多彩田園”建設示范區,吸納貧困戶就近就業,幫助500余戶貧困戶增收。
彭家灣鄉潘灣村引資建起特幫生態產業體驗園,在萬畝苗圃花卉生產基地的基礎上,推出親子游樂園、運動休閑園、婚紗攝影園等旅游產品,既美化了環境,又通過產業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還帶來了旅游收入。僅今年國慶期間,就接待近萬名游客,周邊做生意的都火了一把。
“建設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四美鄉村’,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李靈敏堅定地說。
年初至今,平橋區對照“四美鄉村”的標準,每季度優中選優評出3個美麗鄉村建設典型,給予公開表彰獎勵,從而在全區掀起了打造“四美鄉村”的熱潮。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