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土地政策變革給農民帶來實在收益(圖)
土地政策變革給農民帶來實在收益(圖)
農業網   時間:2018/12/19 10:15:00  來源:視網  閱讀數:379

土地

  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18%的人口,這個奇跡是了不起的中國農民創造出來的。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土地政策變化向農民釋放出了*次紅利,農民從土地上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種糧大戶葛浩新和凌繼河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一年365天,我天天都到地里去,這些年我種的糧食,累積起來已經超過十萬噸,足夠全國14億人每人一碗面。” 安徽阜陽種糧大戶葛浩新自豪地說。距離阜陽600公里的江西安義縣的種糧大戶凌繼河也驕傲的說:“現在我種了三萬八千多畝地,跟我一起種的有6萬多人,我就想讓更多人吃上一碗又安全又好吃的大米。”

  從“農一代”到“農二代”,農業生產走上現代化之路。

  1978年底,小崗村的18位農民做出的大膽決定:分田單干!讓小崗村在一年時間里糧食總產量由3萬斤激增到14萬斤,可以說包產到戶是農民的偉大創舉。1982年黨中央頒發*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承認農村的包產到戶,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改革,在全國迅速推廣。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安徽阜陽的很多農民外出務工,這讓從事種子研究的葛浩新看到了一個多種地、多產糧的機會。他把偏僻、低洼、產量不高的地集中起來承包種糧,開始了規模化種植,這也是我國早期土地規模經營的雛形。

  隨著2006年延續千年的農業稅全面廢止,以及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葛浩新成為了阜陽市*個開著小車種糧的人。全機械化作業,收割、脫粒、裝車*性完成,農業機械化的提高,讓葛浩新迅速把承包的土地規模再次擴大,2008年達到了1.3萬畝,他也成為了安徽省*個年產糧食過萬噸的種糧大戶。

  受父親葛浩新的影響,八零后葛翔大學選擇了農學專業,畢業后就跟隨父親從事糧食生產,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農二代”。

  2011年以后,國際糧價呈現整體波動下行趨勢,國內種地成本卻在不斷增加,土地增產增收迫在眉睫。于是葛翔向父親提出,在流轉土地上種經濟作物,從地里要更多的產出,更多的經濟利益。

  糧食套種果樹,是父子倆在阜陽這個老牌糧食主產區結構調整中的新探索。80%的地種糧食,20%產糧不高的地進行果樹或經濟作物套種。同樣一畝地,理想狀態下經濟效益能增加9倍。

  如果說“農一代”葛浩新在土地上找到了多種地、多產糧的方法,20年來實現累積產糧超過2億斤,那么“農二代”葛翔則是創新性的實現了土地增收的高效益,兩代人讓農業生產走上了現代化發展之路。

  三權分置讓凌繼河從土地里挖出“真金白銀”。

  承包權穩定,農民可以放心把土地承包給別人獲得租金,還能騰出精力干別的。2008年,葛浩新成為全國種糧大戶。幾乎就在同時,江西省安義縣的凌繼河,也加入了規模化種植的大軍,他在3年時間里流轉建設了3萬畝高標準農田。

  新一輪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實行三權分置,放活經營權,凌繼河在土地上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把企業的管理機制應用到農業生產上,3萬畝地劃分成9個生產小組,每個小組由組長帶領6個人打理,公司負責制定標準,提供生產資料。安排好管理機制后,凌繼河開始了從土地上挖“真金白銀”的歷程。

  雙季都種優質稻米,凌繼河一畝地收益增收近30%,但這還遠遠不夠。凌繼河隨后建立加工廠,注冊大米品牌。把大米按照等級劃分,*一斤賣到15元。從種植到產品,凌繼河把土地收益提高了10倍,同時還為17萬畝農田做托管社會化服務。

  現在,跟著凌繼河種田的有6萬人,每月領工資,年終有獎金,種田在這里成了一個值得羨慕的職業。“去城里打工還要受人管,也掙不到這么多錢。”村民劉守量高興地說,劉守量把自家10多畝地承包給凌繼河,他在公司當員工,收入來源多了,同樣是種著自家的這塊地,年收入增加了10多萬元。

  20億畝的耕地面積,37.9億畝的林地面積,32.9億畝的牧草地面積,這組數據背后所承載的是貫穿國家與民族的生計血脈。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糧食年產量、單產均實現翻倍增長,蔬菜種植面積、產量、人均擁有量均居世界*。

  大國農道,任重道遠。一米一飯,關系國家安危、人民幸福。生活在這片熱土,勤勞的中國人從沒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守住13億多人的生命線,中國碗裝中國糧,是他們不變的初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wyw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