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廣東惠州在全省首推的一項“放心糧油”改革——開發并上線運行“二維碼+信用”糧油溯源系統。消費者掃二維碼便知糧油“出身”,明白消費;政府部門通過系統實現對糧油“來源可追,質量可溯,問題可查,責任可究”,從源頭保障我市糧油質量安全,堵住糧油安全監管漏洞;企業產品也因此獲得市場認可,提升品牌價值。這是一個多方受益,實現政府完善對糧油監管、企業加強自律提高品牌競爭力、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三贏的舉措。
惠州市糧油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2月,全市共有46家糧油企業146個產品加入系統,還有11家企業的糧油產品正在申請加入溯源平臺。目前全市院校食堂使用糧油溯源產品的比例超80%。今年10月,惠州在市區南壇開出全省*智能無人溯源糧油店。
打造本地糧油認證標準
從2005年“蘇丹紅”事件開始,媒體曝光了多起糧食安全事件,國內一些地區也相繼查出鎘超標大米、地溝油、毒米粉等,一時之間,舌尖上的安全引起大家前所未有的關注。
那時,市糧食局會同教育、食藥監、食安辦等部門開展糧食流通市場聯合執法檢查行動,發現個別消費場所采購質量差、等級低的大米,以劣充優,個別糧油批發店銷售鎘超標大米等。
“我們分析,發生糧油安全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糧油食品在生產加工、物流配送、質量檢測等各個環節相對獨立,信息不透明、資源不共享,無法形成監管合力,有效監管成本很高。”市糧食局局長陳麗華說,為了實現對糧油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有效監管,市糧食局主動提出,利用當時興起的二維碼技術,開發上線二維碼糧油溯源系統。“我們的*終目標是打造一個本土糧油的認證標準,給放心糧油發‘身份證’,讓消費者明白消費的同時也參與監督,引導企業提質量樹品牌。”
失信企業列入信用黑名單
2014年2月28日,惠州市糧油二維碼溯源系統正式上線,掃碼即可看到糧油產品的原產地、收購、加工、流通、認證及質量衛生監測報告等信息。同年11月,在由中國糧食行業協會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糧油產品及設備技術展示交易會上,惠州這一改革成果受到肯定,各地紛紛前來學習交流。
“如何讓溯源系統發揮作用,讓企業有意愿加入,而企業失信時又能實現有力懲罰,起到震懾作用,我們設想了兩條腿走路。”陳麗華說,一方面從師生的“口糧”安全出發,市教育局、食藥監局、糧食局等部門出臺《惠州市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辦法》,著手引導學校食堂采購溯源糧油,同時逐步向機關、醫院、工廠等大型糧油消費單位推廣;另一方面,結合惠州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系統與惠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平臺對接,企業失信行為一經核實,失信信息將錄入系統,并列入市信用體系“黑名單”。
記者了解到,到去年底,有3家糧油企業因“掛羊頭賣狗肉”或違反惠州市溯源糧油管理辦法規定,被強制退出溯源平臺,禁止使用溯源糧油標簽在市場上銷售產品,并在溯源糧油公眾服務平臺上進行公示。企業若有二次違規將列入黑名單,失信記錄將錄入惠州信用網。
今年惠州成為全省6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聯合獎懲試點市”之一。陳麗華說,“我們系統的紅黑名單也將納入信用獎懲,有效促進糧油企業抓質量管理,征信記錄也是我們對糧食儲備承儲企業、糧油應急保障網點評審的一項重要的參考依據。”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