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市,江蘇省鹽城市農業信息化覆蓋率已達66.3%,居全省前列。但是,隨著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全面深入推進,一些隱藏的難點痛點問題也被率先觸及。對此,鹽城各地各相關部門迎難而上,積極尋求破解之道,致力于打通信息惠農的“*后一公里”。其中,鹽都區創新舉措、率先破局,精編細織重構為農服務網絡,多項行之有效的探索,獲得省市農業部門的一致好評。
線上服務對得上口,滿足用戶核心需求
信息進村入戶,如何實實在在地為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在正常開展公益性咨詢服務、普通便民服務等基礎性工作之外,鹽都區農業部門認真分析農戶核心需求,在全省創新開發運營鹽都益農網,實現了農資銷售、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技指導、農產品銷售等四大功能在線運營。
“網上下單購買6噸尿素,當天就配送到位。”鹽都區中興街道何夾居委會益農信息社信息員馮山說起這事仍興奮不已。一個多月前,鹽都益農網正式開通,馮山這一單是首單落地。
打開鹽都益農網,“我要買農資”“我要買服務”“我要賣農產品”“我要學技術”四個欄目十分醒目。點擊“我要買農資”,化肥、農藥、飼料、農機具分類呈現、品種豐富。而在農業生產需求滾動頁面,僅10月31日就有6條共計2079畝水稻收割服務求購。該網開通首月達成各類交易500余單,交易金額近100萬元。
“網站還會陸續將農藥零差率配送、測土配方肥供應、農藥廢棄物包裝回收等優惠政策上架,與基層信息員同心協力做好這項利民服務工程。”在鹽都區農委副主任丁智看來,益農信息網和益農信息社線上線下相結合,高效對接農戶需求,真正打通了為農服務的“*后一公里”。
線下實體扎得下根,提升持續運營能力
目前,鹽城市共建成益農信息社1815家,建設規模居全省*,基本實現全市范圍內涉農村居全覆蓋。如何幫助這些線下實體打造獨立、持續的運營能力,實現“不靠政府給錢,不向農民收費,不增企業負擔”,并讓相關各方都能從中獲益?
鹽城各地采取多種辦法,與通訊類服務商、金融類服務商、保險類服務商和供水、供電等生活類服務商簽訂合作協議,引導進駐信息社,打造惠農便民服務“全能超市”。
在這些常規辦法之外,鹽都區瞄定主業、尋求突破,從提升信息員能力角度切入,把他們培養成為村級農技員、農資推銷員、農業社會化服務中介人和網售客服甚至是網店店主,通過增強服務和經營能力,彰顯存在價值,獲取合理報酬,讓線下實體扎得下根,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今的基層農技服務網缺少村級農技員環節,如果基層信息員能夠兼起這一責任,既完善了農技服務網絡,又體現了自身價值。在鹽都區,像馮山這樣的基層信息員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提升自己,他們在幫助農民咨詢、實施配肥指導、舉辦業務培訓的過程中,努力學習進步,不斷掌握農業技術,逐漸成為農戶身邊值得信賴的“農技通”。
提高農村電子商務水平,離不開農村電商人才的培養。鹽都區利用現有大縱湖大閘蟹3個天貓旗艦店平臺,聘用信息員兼做在線客服,平臺按照信息員客服接單成交銷售額進行提成獎勵。信息員在這里練就了網上銷售本領,還可以自己在淘寶開設網店,銷售鹽都特色農產品,在提升鹽都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的同時,提高自身收入。
開發數據*運用,農業管理提檔升級
信息進村入戶助力“互聯網+”落地廣袤鄉村。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深度融合,正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新農業行政管理方式。如何通過數據的獲取、運營、放大和進一步增值作用于農業各個環節,已經是擺在農業部門面前的現實課題。
“通過益農信息社和益農網,我們可以采集到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包括化肥、農藥、飼料等農資需求及使用情況,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病蟲害態勢及技術指導需求,以及農產品銷售形勢等。”鹽都區農委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主任仇東輝介紹,對這些數據的分析、研判,使得農業服務的*度更高,農業管理的決策力更強。
耕地質量保護站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鹽都區測土配方施肥信息查詢系統,對全區各個鎮村的土壤進行檢測,針對不同種植結構進行*配肥,農戶只要用手指點到所在村居,系統馬上分析土壤養分結構,給出*施肥配比,進而減少化肥使用量,降低種植成本。使用配方肥的農戶,水稻畝產均在700公斤以上。生豬屠宰全時監控、農產品市場監測網絡預警、農機遠程調度作業等一批智能化系統平臺,也在農業管理服務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立足農情實際,找痛點破難點抓重點,在全面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征途上,鹽都區還在不斷探索、完善“互聯網+農業”的模式和路徑,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提質增效保駕護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