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麗江永勝歷史悠久,司馬相如開發西南涉及這里,諸葛亮“五月渡瀘”在這里與孟獲作過鏖戰,“唐標鐵柱”蔭及這片土地,“宋揮玉斧”圈劃著這片山水,“元跨革囊”的東路大軍從這里南渡金江古渡后攻向大理,“洪武調衛”的上萬名中原軍民來到這里戍守屯墾、繁衍生息,把先進的中原農耕文明和漢文化帶到了這里,并與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兼容并蓄,把這里建成了明清以來麗江地區農耕文明的重要示范區。這里被金沙江三面環抱,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平壩散布,氣候溫潤,物產豐富。程海湖汪臥中部,一泓港灣,一晨薄霧,一串帆影,一聲漁歌,恰似一顆璀璨的明珠裝點著永勝的美麗。這里文化積淀豐厚,民風淳樸,風光綺麗,是難得的休閑養生之地。這里是滇西北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和驛站,古代滇西北的商家必經之地、兵家必爭之地,這里是中華邊屯文化的典型代表地區,是湖南韶山毛氏和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祖籍地。
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如狂飆沖破了計劃經濟的藩籬,像春雷喚醒了永勝大地,似春風吹拂著這里的山川田野、城鎮鄉村,是甘露滋潤著永勝人民的心田。黨的一系列改革開放好政策猶如一臺臺動力強勁的發動機,驅動著勤勞智慧的永勝人民,把無盡的希望和美好的夢想植根在這片美麗而肥沃的土地。
四十年間,集鎮鄉村的土坯房、茅草屋已消失殆盡,大瓦房、小洋樓成片成群拔地而起,一座座美麗鄉村鱗次櫛比。過去*的“三轉一響”已成為文物,大量現代化的農耕機械奔跑在阡陌縱橫的田野,光纜遍布偏僻的山村,轎車普遍進入農民家庭,手機、電商已成為普通農民生產、生活和經營的常用工具,連年豐收的喜悅充盈著歡騰的農居。如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9083元,是四十年前的幾十倍,絕大多數農民徹底告別了過去一度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窘迫,戰勝了一時揮之不去的貧困,走進了富裕、殷實、幸福、美好的人生。
四十年間,永勝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切實加強,改造和新建的近50座大中小型水庫、上千個水窖壩塘,猶如一個個形狀各異的聚寶盆,上萬條血管一樣的大小灌渠、管網、人畜飲水管道,源源不斷地向150多萬畝糧經田地和千家萬戶輸送著甜美的甘泉??傞L近千公里的電力線路、通信光纜、鄉村公路,猶如龐大的神經系統貫通著全縣的村村寨寨,深入到偏遠的鄉村。金安橋、龍開口、魯地拉、觀音巖四座水電站首尾相連,在環抱永勝的215公里金沙江上,鋪展出一幅幅高峽平湖、湖碧天藍的美麗畫卷,成為滇西北*的清潔能源基地。特別是魯地拉水電站,在片角、濤源一線聚集成一個水面60多平方公里的高峽平湖,整個湖面猶如一面巨大的鏡子,倒映著巍峨剛峻的鐵成山、四角山、太極峰和二十多個星羅棋布的現代移民小鎮,形成一幅又一幅水柔山剛、村落有序、炊煙繚繞的優美圖形。正在全線開工建設著的攀麗、大永和永寧三條高速公路分別從東向西、從南向北縱橫交匯于永勝。這三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后,必將分別形成從永勝到攀枝花、到大理、到麗江、到寧蒗的一小時車程圈,再加上正在規劃并將逐步立項建設的永勝通用機場、途徑永勝的攀麗鐵路和金沙江航運碼頭,使永勝由原來現代交通十分閉塞的境地,一躍成為水、陸、空皆俱的高速立體交通網,在不遠的將來,永勝必將成為滇西北大道通衢、人流物流信息流迅捷的又一重要交通樞紐區。
四十年間,永勝已實現了從以糧為主的傳統單一結構向著糧經結合、特色突出的現代農業邁進。如今,全縣擁有優質糧食基地10.3萬畝,冬早蔬菜6.5萬畝,煙葉基地6萬畝,水果產業基地11.6萬畝,特色生物產業基地21.82萬畝,生態產業基地100萬畝,大小牲畜存欄129.1萬頭(匹、只),生豬出欄63萬頭,肉羊出欄28萬只,糧食總產量突破20萬噸,畝產1.287噸的水稻單產仍然保持著世界*紀錄;以高原特色農業為基礎的農業園區經濟已經成為全縣園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城中心園區被列為全省50個重點培育的生物產業、食品產業基地之一,民營企業從無到有發展到近百家,其中省級工業園區入園企業39戶,經國家、省、市認定的產業化龍頭企業41家,獲云南省*農產品企業5家、云南省著名商標企業7家,園區工業總產值實現30.5億元。如今這些民營企業正沐浴著擴大改革開放的春風,亭亭玉立,構建著永勝以生物資源為特色的新型現代工業體系;2017年末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9.1億元,以螺旋藻、黑松露、核桃、花椒、無公害冬早蔬菜為代表的永勝特色生物產品已走出國門,享譽國內外。
四十年間,永勝文化得到了健康發展,打造出了邊屯文化、毛氏文化、他留文化三大知名國內外的文化品牌,邊屯文化博物館每年超過15萬人次的國內外參觀者,把邊屯文化、毛氏文化、他留文化傳遍了全國,傳到了世界。當前奔著這三大品牌文化而進入永勝的參觀者仍然絡繹不絕,人氣日盛,致使邊屯文化、毛氏文化和他留文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其品牌文化效應得到了日益彰顯。以彝族、傈僳族、回族、納西族、藏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興旺繁榮,全縣150多個城鄉文化站、農家書屋、文藝表演隊,日夜活躍著群眾的文化生活,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得到充分彰顯,縣域文化自信得到了極大提升。
四十年間,永勝的社會實現了快速發展,教育、衛生、市政、環境、民族宗教、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給予人民以許多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了的真切實惠。如今的永勝,黨的建設、群團組織得到有力加強,黨和國家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深入人心,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安寧。
永勝四十年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真是天翻地覆,說不完道不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