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田中央挖出長形的小池,可防泥鰍逃走;池上面蓋尼龍網,可防鳥吃泥鰍苗。”近日,重慶市南川區木涼鎮漢場壩村泥鰍養殖基地負責人盧朝建正和村民討論如何改造水田養泥鰍。
2011年,盧朝建在漢場壩村流轉了近200畝土地養殖泥鰍。規模穩定后,他考慮采用稻鰍養殖新模式。“泥鰍具有輔助呼吸功能,適合在水面較淺的稻田養殖,以水田中的浮游生物、水稻病蟲害的幼蟲和稻花等為食;它在田中游動,疏松了土壤,鰍糞又可作水稻的肥料,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了大米的質量。”他說。
但由于沒做好防逃、防偷措施,養殖基地每年要損失近一半的泥鰍。“我們安裝了防逃網,結束了增產不增收的局面,但每年鋪防逃網、防鳥網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且影響排灌。”盧朝建說,經過向專家請教,他們找到了解決方案——稻田里建養殖池。
具體辦法是,在稻田里建水泥池,池壁用磚砌成,壁頂設防逃倒檐,這樣泥鰍就逃不出稻田了。池底夯實固化,以防滲漏,然后再澆上一層混凝土。
盧朝建說,小規模試行稻田泥鰍套養后,他們發現,套養田塊的產量比純養殖泥鰍增產30%,除去肥料、人工等,加上種出的糧食銷售價比以前貴了30%,這樣一來,每畝田增收1000多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