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下,山東聊城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西新河畔的海棠、垂柳美化了村莊,也是村集體增收的一大來源。任堤口村采用集體投入、群眾入股、分戶管理、收益分成的模式,在空閑地塊栽植樹木;道口鋪村結合區位優勢發展集貿產業,還成立了勞務中心;張堤口村利用專項資金發展特色農業,并以設施租賃發展集體經濟——近年來,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借助政策機遇,收回了村集體土地300余畝、坑塘160余畝、隱形資金40萬元,通過村企合作、綠化分成、項目帶動等方式,31個村全部趟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
在開發區北城街道秦莊村,全村259戶屋頂安裝的783千瓦光伏發電設備,匯聚成了壯觀的電池板“海洋”。秦莊村黨支部書記黃學江說:“光伏設備并網發電以來,村集體可獲得收益的10%,*一項年可增收10萬余元。”
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采取多種方式開發利用村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將財政扶持資金等相關資金投入設施農業、養殖、光伏等項目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給貧困戶和村集體,貧困戶脫貧后的盈余劃歸為集體收入……聊城東昌府將這些措施全部寫入了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出了盤活集體資產資源、發展邊角經濟、搞好土地流轉、發展特色產業等12項政策措施及產業就業扶貧、財政專項扶貧、電商扶貧等優惠政策,變存量為增量,越來越多的村集體實現了可持續增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