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口區義和鎮的九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科技示范園遠近聞名,公司副總經理孫月峰介紹起他的高科技大棚來有著滿滿的自豪感。“我們定位于‘科技示范園’,首先是因為從種到收都有極高的科技含量。”孫月峰說,從品種選擇開始,園區就以高科技、新技術為依托,大力發展“優、新、特、稀”品種,種植過程和園區管理過程中也充滿了科技味道。一面說著,孫月峰一面掏出手機演示起來:打開手機APP,輕輕一點,給大棚“放風”的設備開始自動工作,再輕輕一點,水肥一體機就啟動了。
看著眼前的一幕,再回憶幾十年來東營農業領域發生的變化,孫月峰感慨萬千。在孫月峰的記憶里,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河口地區乃至整個東營市的農業,主要就是指種植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產量都低得很,小麥畝產一二百斤,打上三百斤就是高產田。也沒有機械,哪個公社要是有頭牛、有頭騾子就算是寶貴財產,寶貝一樣伺候著,種地基本就是靠天吃飯、靠人耕田。”孫月峰回憶說,以前在公社集體勞動記工分,出工都在磨洋工,能看見輛拖拉機,就算是開眼界了。讓孫月峰印象*深的是1982年,那年村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全家老少齊上陣,他家的地*畝產小麥超過了400斤,這讓一家老少激動得不行。
孫月峰說,上世紀90年代以后,種地也開始跟以前有了很大不同。以前,每戶的農田分散在不同地塊上,機械化耕作派不上用場。后來村里重新調整了地塊,方便了種植,也提高了產量。從耕地、種植、施肥、管理到收割,機械開始把人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拖拉機遍地跑,糧食畝產上千斤不是稀罕事,農民不再靠種地生活,就開始琢磨著干別的事了,開始養牛養羊、種大棚、搞水產養殖。”
“進入新世紀以后,大型農業機械屢見不鮮,測土配方、品牌農業、休閑農業、農民合作社、工廠化種植等各種新事物、新名詞層出不窮。”孫月峰說,就是在這個時期,他覺得他種地的方式和種地的思維開始被時代拋在后面了,他從一個種地“老把式”變成了門外漢,開始學習做新時代現代農業的“新把式”。于是,孫月峰跑到有名的“蔬菜之鄉”壽光取經學習,回來他就著手建設九豐農業科技示范園。在示范園的大棚里,照明系統、水肥一體機、霧化系統、自動放風系統、生長監控系統,全部實現了遙控、自動化和大數據分析。大量高科技設備的使用,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也大大減少了用工。“元旦準備種甜瓜、立春種西瓜,生產環節已慢慢完善,培訓基地、生態餐廳、冷庫等將陸續建成,園區將會發揮更大的示范作用。”現代農業的“新把式”孫月峰對園區未來的發展很有信心。
孫月峰的經歷和感受不是個案,而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農村農民群眾的經歷和感受,更是我市農業發展巨大變化歷程的縮影。改革開放40年來,從單純的種植業到農林牧漁業全面開花,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化農業,我市的農業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成就。近年來,我市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快發展工廠化農業,加強農產品品牌培育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生產能力、科技化水平、園區建設等多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今年上半年,全市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夏糧種植面積168.35萬畝,總產74.1萬噸,同比分別增長7.15%和3.77%;蔬菜播種面積21.17萬畝,總產132.54萬噸,全市實現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增加值63.62億元。我市工廠化農業迅猛發展,實施了各類工廠化農業項目13個,總投資67億元。全市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210多家,農民合作社總數已發展到了2400多家,輻射帶動25萬多農戶從事訂單和專業生產。
新的號角吹響,現代農業的發展藍圖徐徐展開,美麗東營的現代化農業更加可期可盼。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