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垂釣、鄉村游,果樹、采摘、體驗游,我們村因地制宜確立了這樣的立體農業發展模式,已初見成效。”近日,重慶黔江區石家鎮滲壩村黨支部書記徐亞林信心十足地告訴重慶日報記者,滲壩種植養殖股份合作社50畝精養池塘首季銷售泥鰍達5400公斤,產值21.2萬元。
這一幕正是黔江區堅定不移走“山地農業”發展路子,大力實施“立體農業行動”,實現“傳統農業提質增效,群眾增收有路子”的真實寫照。
空間布局擴量一地多種一業多賺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蠶桑種植一直都是黔江區重要的傳統產業。蠶繭收購價一直比較穩定的蠶桑產業,如何進一步擴量增效?黔江區立足實際,克服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的客觀限制,著力向立體空間要效益,在“一地多種”“一季多產”“一業多賺”的土地增值增收模式上下功夫,采取林下散養土雞、桑枝回收制菌棒、桑葚食品加工、桑葉采摘入菜等方式,在產加銷等各個環節對桑樹“挖干榨盡”,帶來“立體增收”。
“一年四季蠶,*后一季蠶繭收完,桑園地就閑起了。今年晚秋,我們在桑園地里套種青菜頭,預計能增收近萬元。”黎水鎮新花村黨支部書記簡孝錄說,村民們計劃著來年再發展林下養雞,一地多收。
2017年秋,黔江區提出了“立體農業行動”,發展一批立體農業、打造一批現代農業基地,構建綠色化、循環化、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截至目前,該區“立體農業行動”建成基地5.08萬畝,實現產值5.8億元,以特色水果、中藥材、生態漁業、花卉苗木等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
產業發展“提質”一鄉一業一村一品
今年以來,黔江區按照“3+X”農業產業布局和“十個一”工作模式,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鞏固發展烤煙、生豬、蠶桑等傳統產業;以消除示范村和“五沿”區域耕地閑置為重點,發展獼猴桃、脆紅李等優質水果,果園面積達到12.12萬畝;發展蔬菜、羊肚菌、中藥材、水產養殖等新產業,其中,2000畝羊肚菌實現產量40萬斤……
同時,黔江大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15家農業企業獲得“山韻黔江”區域公共品牌授權,目前已有“黔江獼猴桃”“黔江地牯牛”“黔江脆紅李”“黔江腎豆”地理標志商標4個,認證有機食品2個、綠色食品20個、無公害農產品3個,8個農產品獲得市級*農產品稱號……
截至目前,黔江區已初步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糧經比由70:30調整到55:45,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成果初顯。
產業鏈條“融合”“接二連三”循環發展
黔江區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該區依托特色農產品,集中規劃建設食品加工產業園,打造“以工哺農、以城帶鄉、三產聯動”的產業發展平臺。此外,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創新“互聯網+食品”銷售模式,建成電商產業園,引進農村淘寶、豬八戒、京東、宅天下等電商企業,解決農民有資源無渠道增收的難題。
黔江區“立體農業行動”把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加工形成一條龍,一、二、三次產業形成產業鏈,山地農業、山地工業、山地旅游齊頭并進,讓顏值俱佳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讓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