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們網購了一盒茶葉,打開后發現,質地上乘的紙袋套著碩大的彩印硬紙盒,內襯絲綢,5個精制的鐵皮盒陳列其中,里邊是彩印塑料袋包著的1兩茶葉。估算一下:該包裝物體積約0.15立方米,重達2.5公斤,內裝茶葉卻僅為0.5公斤,實有“買櫝還珠”之嫌。我們又上網瀏覽了幾家*的商業網站,沒想到不少土特產商品都存在過度包裝的情況。
無獨有偶,前幾天,我們給居住在上海的表姐寄去鄂西武陵山區的特產天麻,沒想到表姐打來電話對東西贊不絕口,尤其是手工制作的包裝篦筐,認為既保持了內裝天麻的原汁原味,又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突顯大山土家族人精湛的傳統制作工藝,還別致實用,完全可以另作他用,比如盛裝其他東西,或當成生活裝飾品。
近年來,互聯網經濟和農業特色產業的迅猛發展,徹底改變了土特產的傳統銷售方式。賣家與買家、中間商和消費者大多利用“互聯網+”方式進行交易。就是山里人家,也能通過互聯網把自產的特色農產品銷售到天南海北。在此過程中,為了便于運輸和銷售,對土特產進行包裝也成為市場的必然要求。
對土特產進行適度包裝,有利于銷售、增加附加值,本無可厚非,但如果過度強調包裝,則不僅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和消費者負擔,還會誤導消費觀念,在社會上誘發*不實之風。與此同時,大量使用包裝材料,還會浪費寶貴物質資源,產生大量包裝垃圾,增加處理成本。
還記得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的土特產包裝大多就地取材、手工制作,有篦筐、竹籃、藤簍、木盒、草袋等。當時,經過這些材料包裝后的土特產,也能夠很好地保存、運輸、銷售。如今看來,這些突出地域特色的包裝物,在保持土特產原始風味和特質的同時,還增加了商品附加值;讓消費者在消費土特產的同時,也能記住鄉愁,弘揚鄉土文化。使用這樣的包裝,不僅能夠就地取材、方便制作,還能變廢為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并為當地百姓創造就業機會,增加經濟收入,可謂一舉多得。
當然,對土特產進行包裝并非要把過去的東西直接拿回來用,畢竟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消費在升級,人們的品位也在提高。我們以為,有必要通過就地、就近取材,利用現代制造技術,注入鄉土文化特質,添加當代文藝元素,設計、制造出既綠色環保,又適合當前市場銷售的包裝物料,對土特產進行科學、適度、合理的包裝。對此,我們有幾點思考:
*,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土特產核心產區和知名品牌生產基地,設計、制造出綠色環保、富有地方特色的包裝物品,替代不環保的包裝材料。各級政府要搶抓機遇,強化政策扶持,實施經濟補助,撬動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包裝物料替代行動,讓新型包裝物料能夠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清理一批與綠色生產與綠色生活不相適應的技術規程和政策法規,修訂、出臺新的相關要求和政策;同時,限制不合格的包裝,依法處罰過度包裝,大力支持土特產包裝替代行動,為土特產包裝“增綠”,為農民增收添力。
第二,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廣泛宣傳,引導、動員土特產生產企業、種植合作社和廣大農民多算效益賬、環保賬。尤其是土特產生產龍頭企業、種植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應盡可能多使用親自然的傳統包裝物料,通過示范、表率,引導更多人使用親自然的傳統包裝物料,逐步讓傳統包裝物料進入市場。比如,南方山區盛產毛竹,完全可以通過本地特色工藝,把竹類加工成篦筐、篦簍、竹籃等包裝物品,助力土特產的包裝銷售。
第三,開展土特產包裝替代行動,用好市場無形之手也很關鍵。為此,有關部門應該要求銷售者公開包裝物料指標、環保指標等,引導消費者選擇經過環保綠色包裝的土特產,從而倒逼生產者和銷售商進行土特產包裝改革,助推傳統包裝物料重回土特產市場。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