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業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和亮點,在“一帶一路”農業國際產能合作論壇上,來自農業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當下開展農業國際產能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中國農業產能和國際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陳瑞健:
“一帶一路”沿線有七個重點領域可以實現農業產能合作
我們知道,農業對外投資是對外投資合作的重要內容,在推進“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當中占據重要地位。改革開放的經驗告訴我們,戰略的實施需要融入全球要素,需要借鑒吸收全球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發展經驗;同時,過去40年來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成果,愿意與全球各國分享,通過互學、互鑒形成優勢互補,推動國際農業合作邁上新臺階。過去五年中,在各方努力下,“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農業農村部緊密圍繞國家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的指導下,推動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農業項目落地生根,截至2016年底,中國企業已經在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農業投資,投資流量達到32.9億美元,投資存量為157.6億美元,覆蓋了糧、棉、油、糖、膠、畜牧、漁業、農資、農機等產業,以及科技研發、生產、加工、流通、貿易等各個環節,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這些成效的取得得益于中國一直秉承的合作共贏理念。
為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中國應該繼續深化這一理念,主要是堅持以下原則:*個原則是了解“兩個需求”,做好“兩個結合”。要明確東道國農業發展的目標,深入了解東道國在資源、技術、產業、市場等方面的短板和痛點,挖掘中國農業發展的優勢和訴求,以保障東道國和中國兩個市場的農產品供給和兩個國家的糧食安全為目標,做好雙方訴求及優勢的結合。
第二個原則是加快“三個轉移,防范”三個風險“。要立足東道國的需求,輸出中國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以此助力東道國優化產業結構、拓展本土及全球農產品市場空間,推動中國優勢的技術、產業和市場分層次、分階段地有序轉移,并與東道國一道防范”一帶一路農業合作中出現的政治風險、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提升合作水平和合作效益。
第三個原則是利用“三個支撐”,提升“三個能力”。即進一步提高跨國企業的規范性和合作層次,與東道國協商共同出臺相關支持措施,做好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和管理服務三個方面的支撐。提升跨國合作企業的產業運營能力、企業融資能力和國際化管理能力。
中國開展“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目的在于實現與世界各國資源稟賦的互補、技術優勢的互補、產業結構的互補以及產品市場的互補這樣的共贏局面,提高全球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消除饑餓為己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反映大多數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意愿和利益,履行大國責任、體現大國擔當。
為了實現這樣一個宏偉目標,“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有七個重點領域可以實現農業產能合作:
一是加強戰略對接,把農業合作作為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結合點,加強各國農業發展戰略、發展規劃、機制平臺、具體項目的對接,尋求合作的*公約數,明確共同關切的重點領域、主導產業,增進戰略互信。在協同聯動發展中抓好發展機遇、用好發展政策、拓展好發展空間,推動各國都成為農業務實合作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
二是加快機制建設和政策對話,推動更多國家建立高水平、常態化的農業合作機制,深化各國政府間的交流協調,以及與相關國際組織、地區組織的合作,營造開放包容、公平競爭、互利共贏的農業投資合作環境,圍繞重點領域建立農業合作工作組,促進政府服務和企業投資實踐有效對接,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各層次的政策對話,在投資保護、金融、稅收、通關等方面達成廣泛共識。協商解決農業國際合作中出現的問題,為農業合作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務及政策支持。
三是強化農業科技交流合作,以知識共享、技術轉移、信息溝通和科技人員交流為主要內容,圍繞作物育種及種植資源、水產科學、熱作農業、畜牧獸醫科學、植物保護等重點領域,在品種研發、農產品加工、病蟲害防控等關鍵環節,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技術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園區等方式開展共同研發、技術培訓、科研成果的示范、集中展示全球的先進技術、優良品種,共享全球農業科技資源。
四是優化農產品貿易合作,堅定在開放中推動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理念,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攜手各國共建貿易通道,開展倉儲、物流、港口、碼頭等貿易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貿易規模、提升貿易效率,積極與相關國家商談優惠貿易安排,加強規則和標準體系的相互兼容,降低貿易成本,加快各國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提出安全、高效的農產品檢驗檢疫監管措施,拓展貿易的范圍。
五是深化農業投資合作,有效利用現有多邊、雙邊合作機制,充分發揮各國農業發展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加大全球范圍內的農業基礎設施以及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貿易等全產業鏈投資,促進全球農業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創新投資合作模式、推動合資、技術入股、園區建設等模式多元化發展,提高企業投資能力和水平,促進各國農業企業精誠合作、互利共贏。同時在中國國內致力于營造更加穩定、公平、透明、法制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大引資、引質、引技的力度,歡迎各國企業來華開展農業投資領域的合作。
六是提升國際援助水平,在總結多年的援外經驗和成效的基礎上加大對農業發展相對落后國家的援助,繼續派遣農業技術專家和*顧問赴相關國家開展實驗示范,結合受援國資源稟賦及發展基礎,輸出中國農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提供受援國訴求高、可操作性強的指導和培訓,提升受援國農業的自主發展能力。
七是加強農業文化交流,作為農業大國及農耕文明古國,中國將做好表率,積極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與各國分享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的經驗,支持各國農業文化遺產能力建設,促進各國農耕文化交流互鑒,強化國際社會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保護。
為保證上述七個領域的合作順利開展,中國與沿線國家需要密切溝通,加強在機制、金融、稅收、保險、動植物檢疫等方面的務實合作,加強人才交流和信息互通,為深化農業合作保駕護航。
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副處長歐陽沙郴:
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首先要秉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原則
截至到2017年底,中國企業已經在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農業對外投資,投資的農業對外合作企業項目已經超過500個,累計投資額度為1800億人民幣,與140多個國家以及國際農業和金融組織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農業科技交流合作關系,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援建270多個農業項目,對外派遣農業技術專家2000余人。
中國共有863家農業企業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歐洲,對俄羅斯的投資超過歐洲總投資的50%,在亞洲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老撾、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和泰國這些與中國有著傳統友好關系的國家和地區。
如今,中國農業產能國際合作的特點已然發生改變:一是投資環節已經從簡單地買地、租地、進行初級生產向加工、倉儲、物流等產業鏈后端環節延伸;二是產品營銷從瞄準中國的國內市場向開拓國際市場轉變;三是投資方式從直接投資轉向合資、并購等多種模式并舉。從2016年到2017年,中糧、中化都相繼完成了大型的跨國并購,其中中化于2016年完成的并購額達到了3500億人民幣;四是組織形式已經從單打獨斗轉向更加注重抱團出海的模式;五是中國農業“走出去”的企業發展目標逐漸從短期牟利向長期規劃轉變,更加注重海外經營中中長期的考慮和布局。
從中國農業“走出去”現狀來看,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投資規模較小;二是產業布局不完善;三是海外投資風險防范意識不強;四是中國國內省份間發展不平衡。據統計,中國農業“走出去”企業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農業經濟發達的地區,如山東、江蘇、黑龍江、四川、浙江等,而個別經濟欠發達的省份還比較少。
未來如何發展,中國農業農村部韓昌副部長指出,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和兩類規則,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涉農企業,合理開發利用境外農業資源,為保障世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實現2030年議程做出積極貢獻。中國要籌建大型的農業跨國集團,因為世界上有ABCD四大糧商,即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它們控制著世界農業產品價格和物流體系。
中國農業“走出去”秉持著四項基本原則:一是堅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不但中國要贏,東道國也要贏;二是堅持企業主體、政府引導,特別是以民營企業為主,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導;三是堅持統籌謀劃,重點推進,根據中國的農業發展狀況,對短板進行彌補;四是堅持積極穩妥、安全高效的原則。
中國農業農村部從2016年實施農業“走出去”培訓工程——“揚帆出海”,著力打造企業家、科技專家、政策咨詢、行政管理和外交官五支隊伍。同時,中國農業農村部還進行了農業“走出去”獵鷹行動計劃——高校專場招聘會,為農業“走出去”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提供既懂農業又懂外語、經營的多層次復合型人才。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海外投資發展總經理姚俊:
新希望海外投資有兩個邏輯,一是控股,二是投資人口密集國家
新希望是中國國內非常大的民營企業,有3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大畜牧業上市公司,新希望1998年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目前600億銷售收入,全球雇員六萬多人,從澳洲到東南亞、南亞、東歐、非洲,全球覆蓋近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希望是做畜牧業、養殖業、種植業,主要的業務在中國國內有這幾個板塊,豬產業、禽產業、畜牧業。我們現在的戰略是深入發展養豬板塊,也是大力挺進畜禽板塊,我們在海外布局當中會進一步深入發展海外業務。
新希望的布局,包括美洲的北美、加拿大,澳大利亞,東南亞,非洲的北非、西非、南非,歐洲,中亞等,菲律賓也是我們的主要市場,它是我們未來四年投資的重點國家。菲律賓是一個市場需求大的國家,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增加在菲律賓的業務,提升我們目前的經營,我們現在主要的業務是豬肉生產和食品生產。
我今年去過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這些國家,非常喜歡那里,我們非常有興趣在埃塞俄比亞開設當地的業務以滿足當地的需求,減少消費物價指數,加速和改善當地的家禽業的發展狀況,但是,目前我們確實遇到了一些問題,埃塞俄比亞這個國家缺少外匯儲備,而我們必須要進口很多的原材料,比如說玉米、小麥這些飼料,如果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我們在那里沒有辦法維持我們的業務和我們在埃塞俄比亞的本地生產,這是目前我們在埃塞俄比亞投資的主要關切點。但是我相信這個問題如果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我們就能夠在埃塞俄比亞百分之百追增10億投資,就是增加家禽業的生產鏈。
我們與烏克蘭前兩大玉米的生產商簽署了五年的合作協議,每年進口很多烏克蘭的玉米和小麥,從烏克蘭進口到中國,從烏克蘭進口到印度尼西亞,從烏克蘭進口到其他國家,這方面我們開展了非常多的合作。我們未來重點會在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把新希望的產業進一步往食品終端、肉食端、水產產業發展。我們在澳大利亞已經并購了它*的寵物食品公司,也并購了澳大利亞全國第四大肉牛屠宰場,這些并購是為了讓澳大利亞的寵物食品以及澳大利亞的優質牛肉進口到中國。
新希望海外投資有兩個邏輯,一個邏輯是我們控股海外優質農產品資源,通過貿易方式回流到中國,提供給中國大陸市場,我們在中國華東與華南有非常多零售端的銷售資源,這樣我們可以進一步提供端到端全產業鏈的覆蓋,這是我們重要的投資邏輯。還有一個投資邏輯就是投資在海外人口密集的國家,比如像亞洲的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還有像非洲的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這些國家都是人口大國,在這些人口大國我們把動物蛋白技術、飼料技術、種禽種豬技術、養殖技術以及后面的屠宰技術等中國優質技術、生產設備、管理人才引進來,去提供優質的動物蛋白食品,像雞肉產品、牛肉、水產、魚蝦產品、水產產品,去滿足當地蓬勃向上的消費需求,從這種投資當中獲取我們一部分的收益,降低當地居民的購買成本,幫助當地企業進一步升級它的傳統畜牧業產業,也帶動當地的就業。我們希望更多地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做出貢獻,也希望為“一帶一路”更多國家帶去更多的繁榮,帶去更多的物質文化。
資金方面主要是以新加坡作為海外的融資中心,通過新加坡的公司以美元直接向海外投資,包括貿易也是通過新加坡作為國際貿易中心,我們在新加坡發展了非常龐大的金融貿易中心。
新希望出海已經19年,目前,業務已經發展到18個國家,我們寶貴的經驗就是在本土化上做得比較不錯,在這么多國家當中,除了一半的高層、三分之一的中層,其他所有的基層都是雇傭當地的員工,由他們幫助我們進行采購、財務、貿易等方面的管理,我們也非常尊重當地的文化、政治、風俗,這些尊重和本地化也讓新希望在過去10多年發展當中立于不敗之地,這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地方。
我認為: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農業發展有非常廣袤的空間,要想清楚自己企業的定位,能做什么,要充分評估風險,但是也不要畏懼風險,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在風險面前我們如何應對、如何化解,只有化解好風險我們才能很好的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