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受全球經濟下行影響,國際棉花市場價格大幅下降。至2014年,國家連續三年實行臨時收儲政策,導致國內外棉花市場價差拉大,國外棉花大量涌入,國內庫存高企,財政負擔沉重。過往常用的臨時收儲、*保護價、定額補貼等傳統支持政策,已經不能適應國際市場新變化,亟需創新價格形成機制,摸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路,應對國際市場形勢復雜嚴峻的挑戰,確保棉花產業安全。
在此背景下,國家充分考慮新疆特殊區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于2014年在我區探索啟動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工作。2014-2018年,自治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部署要求,較好地完成了改革任務:一是摸底數,夯實改革基礎。組織自治區、地(州、市)、縣(市)、鄉、村五級開展核查,摸清棉花種植面積基數。同時,建成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信息平臺,實現棉花全產業鏈信息電子檔案管理和全程監控,確保補貼資金安全、及時、準確兌付。二是建機制,保障政策運行。根據國家要求,我們自主設計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政策及相關配套措施,按照“不適則改”的原則,完善政策設計,調整補貼形式,優化實施環節,建立協商機制,強化制度監管,實現新舊制度無縫銜接,保障改革平穩運行。三是抓重點,轉變改革方向。緊緊抓住改革核心問題,將政府補貼由“暗補”變為“明補”,創新補貼方式,實現由“60%面積+40%交售量”到“10%南疆四地州面積+90%全區交售量”的轉變,引導棉花種植向高產高質高效方向發展。四是探新路,提升自主水平。為探索新型補貼方式,積極與國際市場接軌,擇機開展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補貼與質量掛鉤試點和棉花“價格保險+期貨”試點,提高棉花質量意識,提升市場自主運行水平,激發棉花產業兩端深度融合。五是強監管,規范市場秩序。建立在庫公檢、專業監管倉儲等制度,開展棉花加工企業公示、誠信經營評價,徹查嚴懲“轉圈棉”、虛開發票等套取補貼違法行為,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打造良好市場環境。
五年改革探索,成效超出預期,基本實現了國家既定目標——以需求為導向的市場定價機制基本建立,國內外棉花市場價差明顯減小、價格同步波動,關稅保護功能逐步恢復,市場主體的競爭意識、風險意識、質量意識明顯增強,棉農基本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種植業結構漸趨優化,棉花產業和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質量不斷提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